在渤海湾西岸的潮起潮落中,六座花岗岩构筑的军事堡垒静默矗立,锈迹斑斑的炮管依然指向海平面。这里是中国近代海防史的活化石——大沽口炮台遗址群,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被动挨打到奋起抗争的沧桑历程。
1817年春,直隶总督那彦成手持工部核准的建造文书,在泥泞的滩涂上划下第一道基准线。这个决策源自嘉庆皇帝对英国舰船频繁出没的警觉...
1841年秋,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飘至津门,林则徐门生黄爵滋主持的加固工程昼夜不息。来自房山的青条石、遵化的黑铁炮、江南的糯米灰浆...
咸丰八年四月初八,英法联军的蒸汽战舰「鸻鸟号」率先开火。炮台守将史荣椿身中十七枚弹片仍立旗门...
2. 甲午年的悲歌1895年正月十六,日本联合舰队佯攻威海卫之际,大沽守军彻夜向旅顺转运军械。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005年启动的遗址保护工程中,考古人员在「威」字炮台地下3米处,发现完整的三合土筑基层...
2021年清明,来自塘沽实验中学的共青团员们在「海」字炮台遗址前朗读《少年中国说》。海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