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蓟州区盘山风景区的层峦叠翠之间,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天成寺。寺内最令人瞩目的建筑莫过于巍峨庄严的舍利塔。这座塔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见证了天津地区的历史变迁,成为古代建筑艺术与宗教精神交融的瑰宝。
一、历史渊源:辽代遗风与佛教传承天成寺舍利塔始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盘山志》记载,此塔原为供奉佛舍利而建,后经多次修缮,现存主体结构仍保留辽代密檐式塔的典型特征。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华北地区广建佛塔,天成寺舍利塔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遗存。
明清两代,寺院历经多次重建,舍利塔亦得到精心维护。康熙皇帝巡游盘山时曾亲题“天成寺”匾额,使得古寺声名远播。塔身现存的多处碑刻与题记,记录了历代高僧护持佛法、修缮建筑的感人故事。
二、建筑艺术:密檐塔的匠心之美形制结构:塔高22.63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砌结构,基座雕刻仰莲纹饰,象征佛法清净无染。
浮雕艺术:须弥座四面嵌有佛教故事浮雕,飞天、力士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辽代雕刻工艺的精湛技艺。
塔身装饰:各层檐角悬挂铜铃,山风吹拂时清音袅袅,与林间松涛相和,营造出独特的禅意氛围。
三、文化象征:佛教精神的立体诠释舍利塔的建造严格遵循佛教仪轨:塔基地宫象征“胎藏界”,塔身代表“金刚界”,十三层密檐暗合佛教十三天概念。塔内曾出土的唐代佛经残卷与鎏金佛像,印证了此处作为佛教修行圣地的重要地位。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寺内举行盛大的绕塔法会。信众手持经幡顺时针环绕佛塔,梵呗声声回荡山谷,构成一幅生动的佛教文化画卷。
四、保护与传承:古今对话的守护之路1982年天成寺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启动的全面修缮工程严格遵循古法工艺:
采用传统“九浆十八灰”配方修补砖缝
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
复原塔顶鎏金铜刹的失传工艺
如今,这座千年古塔已成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识。当游客仰望塔尖直指苍穹的刹那,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超越时空的佛法真谛。
“塔影穿幽壑,晴岚叠翠屏”——清代诗人蒋溥笔下的天成寺景象,至今仍在盘山群峰间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