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核心象征,印章自古便是权力合法性与身份等级的具象化体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数千枚印章,完整记录了从先秦玉玺到明清官印的演变历程,成为解读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脉络的重要物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蓝田玉雕琢传国玉玺,篆刻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开创玉玺作为帝王权柄象征的传统。汉代沿袭此制,白玉螭钮造型成为后世典范。
1.2 唐宋演变唐代出现八宝制度,除传国玺外新增受命宝、皇帝行宝等七种专用玉玺。宋代玉玺开始使用九叠篆,印钮造型融入龙凤纹饰,材质扩展至和田玉、翡翠等珍稀玉料。
1.3 明清鼎盛故宫现存25方清代玉玺最为系统,乾隆年间制定的《交泰殿宝谱》规范了玉玺的尺寸、纹饰及使用场景。青玉交龙钮“皇帝之宝”重达1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帝王玉玺。
汉代确立官印等级制度:
诸侯王:金印龟钮
列侯:金印蛇钮
二千石:银印龟钮
千石以下:铜印鼻钮
2.2 隋唐变革唐初实行官印交回制度,印文改用阳文铸造。宋代出现朱记、条记等小型官印,元代首创八思巴文官印,体现多民族政权特色。
2.3 明清规范明代推行直钮方形官印统一制式,清代发展出满汉合璧印文体系,印材以银、铜为主,将军印使用虎钮造型,边疆官印多镌刻民族文字。
战国青铜印章采用失蜡法铸造,汉代发展出凿印、铸印、琢印三大工艺流派。明代朱简首创切玉法,清代宫廷造办处的碾玉技术达到巅峰。材质从早期的玉石、青铜扩展到象牙、玛瑙、檀木等多元材料。
故宫现存明代铜质礼部之印、清代银质伊犁将军印等官印精品,以及乾隆田黄三联玺等帝王私印。2015年“紫禁城历代印章特展”展出127组件文物,系统展示了中国印章发展史。
从祭天玉璧到官府铜印,故宫印章群像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更承载着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的千年传承。这些静默的印鉴,正等待着世人解读其中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