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的全球性活动旨在促进公众对博物馆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今年,为响应“博物馆与未来:重塑与创新”的年度主题,中国广电文物局联合多地博物馆推出“广电文物特展”,并宣布在5月18日至5月25日期间向公众免费开放。
广电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广电文物特展聚焦于中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展品涵盖从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引入中国至今的标志性文物。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技术迭代的轨迹,更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第一代国产收音机:1950年代生产的“红星牌”收音机,见证了中国无线电工业的起步。
黑白电视原型机:1960年代试制的实验机型,展现了早期电视技术的探索。
经典影视胶片:包括《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剧集的原版拍摄胶片与剪辑手稿。
卫星传输设备:1980年代用于国际新闻直播的卫星终端机,体现技术突破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
特展亮点:技术与情怀的双重体验本次展览突破传统文物陈列方式,通过“沉浸式场景复原”与“交互体验”让观众穿越时空。例如:
在“家庭客厅”展区,复原1980年代家庭收看《新闻联播》的场景,观众可亲自操作老式旋钮电视机。
“广播直播间”展区配备专业设备,观众可模拟录制一段广播节目并生成二维码保存。
通过AR技术还原经典电视剧拍摄现场,观众可化身导演指挥虚拟演员完成名场面。
广电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免费开放不仅是惠民举措,更是让公众意识到广电文物作为‘动态文化遗产’的价值。这些物件承载的信息传播功能至今仍在延续,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迪者。”
教育界人士评价,通过触摸真实文物与参与互动项目,青少年能更直观理解媒介技术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去年相似展览使参观者对广电历史的兴趣度提升47%。
未来:从保护到活化的新路径展览同期举办的论坛上,专家提出“广电文物活化利用”的创新方向:
方向 | 案例 |
---|---|
数字孪生 | 建立文物3D数据库供全球研究者调用 |
跨界合作 | 与流媒体平台合作推出文物主题纪录片 |
文创开发 | 以经典节目IP设计教育类桌游 |
正如国际博物馆日的主旨所言,当静态的文物与动态的时代需求相遇,博物馆正从“记忆容器”转型为“文化发生器”。这场广电文物特展,既是回顾,更是出发。
参观提示:免费开放期间需通过“国家文博在线”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限额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