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317米的玉龙雪山北麓,黑龙潭天文观测站犹如一颗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明珠。这座建成于2018年的现代化观测基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北半球重要的天文观测节点。站内直径3.6米的广域巡天望远镜,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和红外成像模块,能穿透大气扰动捕捉百万光年外的微弱星光。
2022年冬季,科研团队在此捕获到代号CT-2022V的彗星轨迹,其光谱特征揭示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构成。夜间工作时,工程师需要佩戴特制呼吸装置,在含氧量仅平原地带60%的环境中操作设备。站内恒温系统可将望远镜舱室温度波动控制在±0.5℃以内,确保观测精度达到0.01角秒。
每年夏秋交际的晴朗夜晚,观测站会对外开放科普参观。访客穿过海拔3200米的游客中心后,需换乘专门改造的防滑越野车,在72道弯的盘山路上行进90分钟。凌晨两点,当银心升到雪山顶端,专业导览员会指引游客通过目视望远镜观察M31星云的螺旋结构,此时宇宙尺度的时间流逝仿佛触手可及。
「在这里看到的猎户座星云,其实是1300年前的样貌」——首席科学家李明阳
随着国家空间天文计划的推进,黑龙潭观测站将部署量子通信地面站,与即将升空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组成天地协同观测网络。在建的暗物质实验室深藏山体280米处,采用液氩时间投影室技术探测弱相互作用粒子,预计2025年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