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于北山山脉脊线上的古驿道,像一道深刻的时间刻痕,静静诉说着千年商旅往来的辉煌。这条全长约120公里的石砌道路,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元,直至明清时期仍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陆路通道。如今,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道旁风雨剥蚀的驿站遗迹,仍散发着跨越时空的历史气息。
一、驿道的兴衰脉络北山古驿道的诞生与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密不可分。当时,朝廷为加强西部边防与贸易管控,在北山险要处铺设石阶、设立关隘。考古发现显示,现存最古老的“将军石”路碑刻有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字样,证实其至少已有近1300年历史。
宋元时期,驿道进入鼎盛阶段。根据《北山县志》记载,当时沿线设有8个官方驿站,每日往来商队超百支,驼铃声响彻山谷。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提及:“沿此道西行五日,所见商队络绎不绝,瓷器与丝绸如流水般运输。”
二、商旅文化的活化石驿道不仅是商品通道,更是文化交融的走廊。至今保留的“茶马互市”遗址上,还能辨认出汉、回、蒙古等多民族文字刻写的交易规则碑文。道旁古槐树下残留的茶摊石灶,印证了当年商旅歇脚饮茶的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八盘”险段的护路工程。明代工匠利用楔形石块卡扣技术砌筑的护坡,历经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现存于北山博物馆的清代《驿路图》长卷,详细描绘了商队翻越山岭时“人畜相扶、货担连绵”的壮观景象。
三、历史痕迹的保护与重生20世纪后期,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古驿道逐渐沉寂。但近年来的文物保护运动让这条古道重获关注。2018年,北山古驿道被列入国家级线性文化遗产,启动了系统性修复工程。
如今,游客可以在“驿道遗址公园”观摩复原的唐代驿站建筑,体验模拟商队徒步项目。更令人惊喜的是,考古学家在2021年的勘探中,新发现了宋代的“急递铺”遗址,出土的铜制铃铛和文书木简,为研究古代邮驿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
(注:本文所述考古发现均参考《北山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报(2022)》及相关历史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