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北碚的缙云山,不仅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意景致闻名,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缙云山民俗文化节,是这座千年名山最生动的文化名片。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缙云九峰之上,山脚下的广场早已人声鼎沸,鲜艳的彩旗迎风招展,空气中弥漫着糍粑的香甜气息。
文化节的重头戏当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川剧变脸艺人一个转身,红脸变金脸,引来阵阵喝彩;铜梁龙舞的队伍蜿蜒穿梭,长达20米的巨龙在舞者手中活灵活现;更有趣的是綦江农民版画现场创作,艺术家用简单的刻刀在木板上游走,不一会儿,一幅描绘农家丰收景象的版画便跃然眼前。这些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在缙云山的青山绿水间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民俗游园区总是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围着糖画艺人,看着琥珀色的糖浆在铁板上神奇地变成生肖动物;姑娘们则在刺绣展台前流连,学着用五彩丝线绣出鸳鸯戏水图。最受欢迎的要数打糍粑体验区,游客们轮流举起木槌,在号子声中捶打蒸熟的糯米,待米粒变成绵软的年糕,蘸上黄豆粉和白糖,便是最地道的山野美味。
午后,缙云山特有的"薅草锣鼓"山歌对唱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男女歌手分站山坡两侧,即兴编唱的歌词既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不乏幽默诙谐的调侃。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敲着牛皮鼓领唱:"缙云山上白云飘哎,八方宾客凑热闹~"对面很快传来清脆的女声回应:"三月三来好时节嘞,山歌一唱乐陶陶~"这原生态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巴渝先民"刀耕火种唱丰收"的质朴情感。
作为道教圣地,文化节还保留了绍龙观的传统祈福仪式。道士们身着法衣,在古琴伴奏下表演道教音乐,为游客书写平安符。许多年轻人也饶有兴致地学习道教养生功法,在千年银杏树下练习太极拳。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交融,正是缙云山文化节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夕阳西下时,百家宴正式开始。农家院坝里摆开长桌,刚出甑子的"状元糕"寓意金榜题名,用山泉制作的石磨豆花清香扑鼻,还有腊肉炒蕨菜、凉拌折耳根等山野佳肴。最特别的是用缙云甜茶制作的茶香鸭,茶叶的清香完美中和了油腻感。游客与当地居民围坐共饮,酒杯碰撞声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在美食中完成交流。
夜幕降临,广场中央燃起熊熊篝火。穿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小伙跳起摆手舞,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舞蹈行列,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文化节组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个延续三十余年的节庆活动,参与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如今上万人,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当最后一束烟花在缙云山夜空绽放,人们相约来年再聚,而这幅鲜活的民俗画卷,早已深深印在每个参与者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