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并非一开始就是“牌坊”,它的前身是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禄教堂)的正面前壁。教堂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于1602年开始兴建,直至1640年才完全竣工,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三巴”这个名字,其实是粤语对“圣保禄”(São Paulo)的音译。因为澳门早前已有圣保禄教堂,当地人为了区分,便将这座规模宏大的新教堂称为“大三巴教堂”。
然而,这座宏伟的建筑命运多舛。183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教堂及其周围的学院烧毁,只留下耗资3万两白银建造的坚固的花岗岩前壁和教堂前的68级石阶。由于这座幸存的前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因此得名“大三巴牌坊”。
二、建筑结构与艺术价值大三巴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石壁厚度达2.7米,是一座典型的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杰作。整座牌坊可分为五层,从下往上欣赏,每一层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寓意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第一层: 即入口层,有三扇门,正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意为“天主之母”,表明了教堂的献主身份。
第二层: 供奉着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左右各两尊,他们是圣方济各·玻尔日亚、圣依纳爵·罗耀拉、圣方济各·沙勿略和圣类斯·公撒格。
第三层: 这是最富特色的一层。中央是童贞圣母玛利亚的雕像,她被视为“诸天神之后”和“魔鬼的征服者”。两侧则雕刻着与她相关的宗教器物,如生命之泉、善恶之树、七头火龙(象征魔鬼)以及一艘葡萄牙帆船和一句中文箴言“鬼是诱人为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圣母右侧,刻有一位中式牡丹花图案的仙女和一句中文“念死者无为罪”,左侧则对应一位西方百合花图案的仙女和一句中文“圣母踏龙头”。这种将天主教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并置的手法,在世界建筑史上极为罕见,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完美交融的铁证。
第四层: 供奉着耶稣基督的雕像。
第五层: 顶端是一个三角形的山花,中央是一只象征圣灵的鸽子,周围是代表太阳、月亮和星辰的铜像,寓意天主的光芒照耀世界。
三、历史意义与世界遗产地位大三巴牌坊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建筑美学。它是澳门作为16世纪至17世纪东西方贸易、传教和文化交流最重要枢纽的活化石。
圣保禄学院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西式大学,不仅传授神学,还开设了哲学、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等课程,培养了大批通晓中西文化的传教士和学者,成为当时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重要基地。利玛窦、汤若望等著名传教士都曾在此研修,再进入中国内地。因此,大三巴牌坊所见证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世界文化交流史。
正是由于其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大三巴牌坊为核心区的“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澳门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四、今日大三巴:澳门的文化心脏今天,大三巴牌坊早已成为澳门最具人气的旅游目的地。游客们沿着古老的石阶拾级而上,触摸着斑驳的石壁,感受历史的厚重。牌坊前的广场上,时常举办各种文化和节庆活动,古老的遗迹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交织。
在牌坊后方,还设有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和墓室,展示了澳门丰富的宗教艺术遗产,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总而言之,大三巴牌坊不仅仅是一面残留的墙壁。它是一本打开的石頭史书,每一道刻痕都记录着澳门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商埠的传奇历程,见证了中国与西方世界四百年的相遇、对话与融合。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提醒着世人,澳门的历史,就是一部包容与开放的历史。探寻大三巴,就是在探寻澳门独一无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