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堂的建立可追溯至1587年,由西班牙多明我会(道明会)的传教士所创办。其葡文名“Igreja de São Domingos”直译为“圣多明我教堂”,而“玫瑰堂”的俗称则源于教堂内供奉的玫瑰圣母。多明我会作为天主教重要的修会之一,早在16世纪便随葡萄牙航海家的脚步来到亚洲,澳门成为他们在东亚传教的关键据点。
教堂初建时较为简陋,仅由木质结构搭建。17世纪初期,随着澳门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繁荣,教堂得以重建为坚固的砖石建筑,并逐渐形成今日所见的巴洛克风格主体。这一时期的澳门正值葡萄牙海外扩张的黄金时代,玫瑰堂的建立不仅服务于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更成为向中国内地及日本传播天主教信仰的前哨站。
二、建筑与艺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玫瑰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但其明快的鹅黄色外墙、绿色百叶窗以及中式瓦顶,又融入了鲜明的本地特色。教堂正面分为三层,顶部立有十字架,中间层设有三个入口,巧妙运用了漩涡形装饰和椭圆形窗户,体现出巴洛克艺术对动态与光影的追求。
教堂内部的核心看点在于其祭坛——一座高达24米、金光璀璨的巴洛克式主祭坛,供奉着玫瑰圣母像。侧殿的彩色玻璃窗描绘着圣经故事,而教堂后方的“圣物宝库”更收藏有大量珍贵宗教艺术品,包括象牙雕刻、银器、油画等,其中不少是17-19世纪由葡萄牙工匠和中国本地艺人合作完成,堪称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缩影。
三、历史风云:从宗教冲突到文化地标玫瑰堂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1834年,葡萄牙本土发生镇压修会事件,多明我会修士被迫离开澳门,玫瑰堂一度关闭,直至1997年才由天主教澳门教区重新修复开放。此外,教堂还曾见证澳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707年,因“中国礼仪之争”,教皇特使与葡萄牙驻澳官员在此发生激烈冲突;1910年葡萄牙建立共和国后,教堂又经历了政权更迭带来的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玫瑰堂与澳门华人社群的互动也深具历史意义。早在17世纪,教堂便开设了圣保禄学院(澳门大学前身之一),为东西方学者提供交流平台。至今,教堂仍是澳门天主教徒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五月举行的“花地玛圣母巡游”更是全城瞩目的宗教盛事。
四、今日玫瑰堂: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如今的玫瑰堂,既是活跃的宗教场所,也是澳门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2005年,随着“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遗,玫瑰堂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修复工作得到强化。教堂定期举办管风琴音乐会、宗教艺术展览等活动,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站在玫瑰堂前,游客不仅能感受到宗教的庄严,更能读懂澳门400多年来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基因——从殖民时期的传教中心,到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教堂默默见证着澳门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都市的沧桑巨变。
(本文基于澳门文化局史料及世界文化遗产档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