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门矗立于澳门新口岸友谊大马路尽头,面向大海(示意图)
一、建筑背景与历史意义澳门融和门(Portas do Entendimento)是澳门回归前夕建成的重要地标,坐落于新口岸友谊大马路与孙逸仙大马路交界处的人工岛上。这座高40米、由四根立柱组成的青铜雕塑门,由葡萄牙建筑师及雕塑家贾梅士(Charters de Almeida)设计,于1999年12月揭幕,寓意中葡文化在澳门的和谐交融。
设计理念解读:四根立柱分别象征澳门社会的四大支柱——中华文化、葡国文化、宗教信仰和商业精神,顶部相连的环形结构代表不同文化的交汇与共生。
二、建筑特色与文化符号融和门的建筑材料选用青铜与混凝土结合,表面蚀刻着中葡两国传统纹样。立柱底部镶嵌有琉璃浮雕,描绘妈祖信仰、葡式瓷砖(Azulejo)、渔船商港等元素:
东方元素:龙纹、莲花图案、八卦符号
西方元素:航海罗盘、基督教十字架、曼努埃尔式装饰
夜间,立柱内部的灯光系统使整座建筑散发出金色光辉,与微波荡漾的海面形成“海上明灯”的意境,暗合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角色。
三、多元文化的空间隐喻建筑师通过空间布局强化象征意义:门体朝向南海,既是物理通道的暗示,也隐喻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定位。游客穿行于立柱之间时,能通过地面上镶嵌的铜质路线图,直观感受从澳门出发的古代贸易航线。
立柱表面的中葡文化混合浮雕(示意图)
四、社会意义与当代价值作为澳门过渡期的重要公共艺术项目,融和门的建设过程本身即是多元协作的体现:中方工程团队与葡国设计师紧密合作,采用的中国传统失蜡铸造工艺与欧洲现代结构技术相结合。如今,这里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是澳门国际文化论坛、多元宗教对话活动的常用举办地。
2021年,融和门被纳入“澳门世界遗产缓冲区保护名录”,其价值认定书中写道:“该建筑以抽象的艺术语言,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转译与重组,为后殖民时代的身份建构提供了空间范本。”
五、结语融和门超越了传统纪念碑的单一叙事,通过建筑语汇将澳门的复杂性转化为可感知的形态。它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正如门体在潮汐中始终面向大海的姿态,澳门始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在文化融合中寻找自己的独特坐标。
文化启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日益显著的今天,融和门提示我们:差异不是隔阂的根源,而是创造性对话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