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澳门新口岸友谊大马路末端的“融和门”,是一座高40米、由青铜和不锈钢制成的现代雕塑。这座由葡萄牙艺术家贾华洛设计的作品,于1993年落成,既是澳门回归前的最后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具象化表达。其镂空的圆环结构与放射状的钢索,宛如一道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时空之门,静静地诉说着澳门400多年的沧桑变迁。
融和门的圆环设计暗含“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而放射状的钢索则象征葡萄牙航海时代的探索精神。这种设计语言的交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特质——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前沿阵地。雕塑底部波浪形的地基设计,更暗喻澳门依托海洋发展的历史轨迹。
尤为耐人寻味的是,融和门选址正对澳门半岛与凼仔岛之间的海面,每日潮汐涨落间,雕塑倒影随波光摇曳,仿佛在呼应16世纪葡萄牙商船首次驶入澳门内港的历史场景。这种时空叠映的视觉效果,使观者能直观感受到澳门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历程。
澳门的历史印记深藏在每个文化细节中。从大三巴牌坊兼具巴洛克风格与东方浮雕的教堂遗址,到路环岛上留存的中式渔村庙宇;从土生葡人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澳门菜”,到以葡语为声调语言的“土生葡语”——这些文化符号都在融和门的环状结构中找到了象征性的归宿。
值得注意的是,融和门所在的新口岸区域,正是20世纪90年代澳门填海造地的成果。这个由海洋变陆地的过程,恰似澳门文化不断吸收、融合、新生的隐喻。如今环绕雕塑的现代建筑群,与一水之隔的澳门历史城区形成时空对话,完美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澳门精神。
1999年澳门回归后,融和门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原名“Porta do Entendimento”(理解之门)中蕴含的跨文化沟通理念,与“一国两制”方针形成了深刻呼应。如今这里已成为澳门国际烟花比赛汇演的最佳观赏点之一,每逢盛会,绚丽的烟花在门形框架中绽放,构成一幅动态的多元文化画卷。
2017年台风“天鸽”过后,融和门经受损修复,新增的灯光系统使夜幕下的雕塑宛如海上明灯。这种蜕变恰似澳门在经历风雨后焕发新生,持续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韧性。据澳门文化局统计,目前融和门周边已形成包括艺术博物馆、文化中心在内的文化集群,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正如融和门永恒敞开的环状结构,澳门始终保持着对外开放的文化胸襟。这座没有门板的“门”,既是地理空间的连接点,更是精神维度的交汇处。它提醒着人们:真正的融合不是消弭差异,而是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找共鸣。当夕阳为青铜骨架镀上金晖,潮声伴着归航的船笛,融和门依然伫立在海畔,继续书写着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