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雕塑,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征
矗立于澳门新口岸友谊大马路海滨的“融和门”,是葡萄牙雕塑设计师拉吉丝·欧文斯(Lagos Owens)于1993年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这座高40米的不锈钢雕塑以四根弧形支柱相互交汇的抽象造型,宛如一双托举天空的巨手,又似跨越海陆的彩虹桥梁。其设计灵感源自澳门400余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葡萄牙的航海精神与中华文明的包容特质,在此凝结成一座可视化的文化地标。
雕塑名称“融和门”本身即蕴含深意:“门”象征开放与联通,暗合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身份;而“融和”则直指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在此共生共荣。值得一提的是,融和门建造时恰逢澳门过渡期,它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成为中葡友谊与澳门平稳回归的见证者。
二、建筑美学中的和谐密码融和门的艺术语言极具象征性:四根支柱分别代表澳门社会的四大支柱——中华文化、葡国文化、宗教信仰和现代商业文明。它们以不同角度倾斜而上,却在顶端完美交汇,寓意多元价值在碰撞中达成动态平衡。不锈钢材质反射天光云影,使雕塑在不同时间、天气下呈现变幻的光影效果,隐喻澳门文化随时代流动的包容性。
“这座雕塑没有封闭的边界,所有元素都指向开放与联结。正如澳门社会,从未因差异而割裂,反而在交汇处生发出新的生命力。”——艺术评论家陈志炜如是解读。
雕塑基座设计的圆形平台暗合“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而流畅的曲线则带有葡式曼努埃尔风格的影子。这种美学上的混搭,让融和门超越了单纯的城市装饰,成为一座可阅读的“立体历史书”。
三、日常生活中的融和镜像若说融和门是宏观象征,澳门街巷则是微观实践的剧场。清晨,融和门旁的广场上,打太极的老者与慢跑的葡裔青年擦肩而过;午后,附近茶餐厅里,葡萄牙烤沙丁鱼与广式奶茶出现在同一张餐桌;傍晚,妈阁庙的香火与玫瑰堂的烛光隔街相望……这些日常场景正是“融和”二字的生动注脚。
澳门政府将包容性治理融入制度建设:中文与葡语同为官方语言,中西节日均被列入公共假期,土生葡人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制度性保障让不同群体既能保持文化独特性,又能共享发展成果。正如社会学家李婉婷所指出的:“澳门和谐的关键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实践智慧,而非强行一致的整合。”
四、面向未来的和谐启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今天,澳门经验尤显珍贵。融和门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过去,更是一种文明互鉴的范式:
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并存:澳门对中华传统的坚守与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从未对立;
制度创新守护多元共存:通过法律保障、教育体系等实现文化传承;
日常实践深化认同:民间自发的文化互动比官方口号更具生命力。
每当夜幕降临,融和门在灯光映照下化为一道璀璨银河,与对岸珠海横新区的现代霓虹隔海相望。这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雕塑提醒世人:真正的和谐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差异成为创造的源泉。正如澳门土生诗人李安乐的诗句:“我是东方也是西方,是一道永远开着的门。”——而这,正是融和门给予世界的永恒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