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新口岸友谊大马路对开海面,一座高40米、通体纯白的现代雕塑建筑巍然屹立——这就是被誉为“澳门门户象征”的融和门。由葡萄牙艺术家拉果·亨利克设计,1993年竣工的这座建筑,以四根花岗岩柱环绕中空圆环的简洁造型,展现着力量与和谐的对话。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从内部透出,圆环如悬浮于海面的月亮,与澳门的繁华夜景交相辉映。
融和门的命名暗含深意:“融”意指交融,“和”代表和谐,整体象征中葡文化的融合。四根立柱分别代表澳门四大文化脉络:中华文化、葡萄牙文化、本土土生葡人文化及现代国际文化。中空的圆环则暗示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种设计语言与1999年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形成隐秘呼应,成为过渡期文化认同的视觉宣言。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材料特意选用葡萄牙出产的白色花岗岩,既延续了葡国建筑传统,又与澳门妈祖庙等中式建筑的青砖形成色彩对话。
这座建筑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建成初期,其抽象风格曾引发公众质疑,有人批评其造价高昂(约2800万澳门元)却“看不懂”。更传奇的是1999年台风约克袭击时,融和门部分结构受损,维修过程中意外发现内部钢架存在腐蚀问题,引发对海上建筑防护技术的深入讨论。历经多次修缮后,如今建筑底部增设了潮汐监测系统,成为澳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志性案例。
随着时间流逝,融和门已深深嵌入澳门人的生活图景。清晨常有市民在沿海步道锻炼时驻足观赏;黄昏时分,游客在此拍摄“镜海长虹”与建筑剪影的交叠;每年国际烟花比赛汇演期间,它更成为最佳的观赏平台之一。2019年,澳门文化局将其纳入“城市雕塑遗产保护名录”,定期举办艺术工作坊,邀请市民用黏土复刻融和门模型,让建筑美学教育融入日常。
拉果·亨利克曾解释:“圆环的缺口不是残缺,而是留给未来的入口。”这种设计哲学与澳门“一国两制”的实践形成微妙互文。当游客穿过立柱仰望天空,会发现自己处于圆环的“框景”之中,这个视角暗示着:真正的融合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寻找平衡点。如今,融和门与邻近的金莲花广场、澳门塔构成文化地标三角,共同讲述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濠江畔的共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