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雕塑,一扇穿越时空的文化之门
一、矗立海畔的银色地标在新口岸填海区的海岸线上,一座高40米的不锈钢雕塑如巨型门框般巍然屹立。这座由葡萄牙雕塑家拉果·亨利克设计的“融和门”,以四根青铜柱支撑起缠绕的钢索,形似帆船桅杆与中式拱门的结合体。每当夕阳西下,金属表面折射出璀璨金光,与对岸珠海横琴的现代建筑群隔海相望,成为澳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视觉象征。
二、雕刻在金属中的历史对话创作于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的融和门,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隐喻。雕塑底部镶嵌的青铜浮雕,刻画了从妈祖传说、葡人东来到现代都市的变迁史。其中一组“双手相握”的图案尤为引人注目——一只戴着葡式袖口的手与一只中式唐装袖口的手紧紧交握,象征中葡两国跨越五个世纪的文明对话。设计师亨利克曾透露:“门洞中心的镂空设计,暗喻澳门始终向世界保持开放的态度。”
“这座门既是物理空间的分界,更是文化认同的桥梁。当游客穿过门洞时,实则是在完成一次从欧洲风情到中华文明的仪式性跨越。”——澳门文化局研究员陈明慧
三、民俗生活中的文化密码融和门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深度参与了澳门人的日常生活。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巡游队伍会特意绕行至融和门举行祭海仪式;而葡韵嘉年华期间,门前的广场又会变身为土生葡人演唱法多民歌的舞台。这种文化叠加现象在澳门比比皆是:百米外的观音像与葡式石子路并存,土生葡人家中既供奉关公又悬挂圣母像。正如本地作家廖子馨所言:“澳门人的身份认同就像融和门的钢结构,不同文化脉络交织成牢固的整体。”
四、时空交错中的行走体验以融和门为起点展开城市漫步,会经历奇妙的时空折叠。向北步行十分钟,即可从充满未来感的科技馆切换到400年历史的妈阁庙;向东穿过友谊大桥,赌场霓虹与路环渔村的宁静形成戏剧对比。这种微型世界的多样性,使澳门成为文化地理学上的“异托邦”。游客李女士分享道:“站在门框中央拍照时,镜头能同时捕捉到葡萄牙碎石路、岭南式屋檐和玻璃幕墙,仿佛把四个世纪压缩在同一画框中。”
五、数字时代的象征焕新随着澳门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融和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23年启动的“光影融和”数字艺术项目,通过投影技术在夜间为雕塑披上动态外衣:时而呈现郑和宝船的航海图,时而幻化成葡国诗人卡蒙斯的诗句。文化局官员表示:“我们正用科技手段让静态雕塑‘开口说话’,使其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代媒介。”
结语:永不关闭的文明之门当海风穿过融和门的钢索奏鸣如天籁,这座雕塑已超越物理形态,成为澳门精神的生动注脚。它见证着中西文化从碰撞到共生的历程,宣告着这片土地对多元价值的持久坚守。正如门楣上镌刻的葡中双语铭文所言:“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扇面向大海永远敞开的门,将继续迎接每一个渴望理解澳门独特魅力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