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花蓮縣的崇山峻嶺間,太魯閣峽谷以其鬼斧神工的天然美景聞名於世。然而,在這片壯麗的自然景觀背後,還流淌著另一條深沉的精神之河——太魯閣族的基督教信仰。這是一個關於皈依、傳承與希望在峽谷中扎根的故事。
一、歷史脈絡:從祖靈信仰到基督教太魯閣族傳統上信奉祖靈(Utux),並以嚴格的Gaya(祖訓)規範生活。20世紀初期,隨著加拿大籍馬偕博士等傳教士的到來,基督教開始進入太魯閣部落。1950年代後,基督教更因社會變遷與教育推廣逐漸被接受,成為多數太魯閣人的信仰核心。
「教堂的鐘聲與瀑布的轟鳴交錯,成為峽谷中獨特的精神交響曲。」——太魯閣長老會牧師王明德 二、信仰與文化的融合太魯閣基督徒並未完全拋棄傳統文化,而是巧妙地將基督教義與部落價值觀結合。例如:
感恩祭典的轉化:傳統的感恩祭(Mgay Bari)融入基督教感恩禮拜,仍強調對土地與自然的敬畏。
狩獵文化的詮釋:狩獵前的祈福儀式轉為教堂祈福,仍保留對生態平衡的尊重。
音樂的橋樑:古調旋律被填入聖歌詞句,成為信仰傳承的載體。
三、峽谷中的信仰地景行走於太魯閣部落,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佇立於山腰或溪谷旁的教堂。從天主教的玫瑰堂到長老教會的十字架,這些建築不僅是禮拜場所,更成為社區凝聚中心。許多教堂採用傳統石板建材,十字架與百步蛇紋飾並存,象徵著信仰與文化的對話。
四、當代挑戰與見證隨著觀光業發展與年輕人口外流,太魯閣基督教面臨傳承危機。然而,教會透過以下方式持續發揮影響:
母語聖經教學:推動太魯閣語讀經班,維繫語言與信仰雙重根脈。
生態神學實踐:結合傳統生態智慧與基督教管家職分,推動環境保護。
災後心靈重建:在風災與地震後,教會成為災民心理支持的重要堡壘。
太魯閣基督教的見證,不僅是宗教傳播的歷史,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調適與生命韌性的史詩。當遊客驚嘆於峽谷的險峻時,當地信徒則在教堂鐘聲中,繼續書寫著人與神、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正如一位部落耆老所言:「上帝創造了峽谷,也給了我們守護它的使命。」這份峽谷中的信仰,已然成為太魯閣人身份認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據田野調查與歷史文獻整理,見證信仰如何在山川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