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天津大沽口炮台的遗址上,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呼啸而过,斑驳的城墙与锈迹斑斑的铁炮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硝烟。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军事要塞,曾是守护京津门户的咽喉要地,也是中国近代史苦难与抗争的见证者。
嘉靖年间为抵御倭寇修筑的原始工事,在道光帝手中扩建为占地四万平米的五座棱堡。"威"、"震"、"海"、"门"、"高"五座炮台呈梅花状分布,配备从英国进口的线膛炮,射程可达十里。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双层穹顶炮室,至今留存着弹药滑轨的凹槽。
英法联军12艘铁甲舰的炮火将"威"字炮台夷为平地,直隶提督张殿元率领绿营兵用抬枪击沉"鸬鹚"号炮舰,士兵抱着火药桶跳入敌舰的壮举,在弹幕中书写了悲怆的注脚。
1900年庚子风暴聂士成将军的武卫前军依托新式克虏伯炮死守要塞,德军少将约克率八国联军发起七次冲锋。7月14日黎明,日军工兵爆破南炮台时引发的殉爆,将300吨火药送上云霄,弹片至今深嵌在"海"字炮台的条石中。
2005年考古发现的传令兵甬道内,墙上仍可见铅笔书写的光绪二十六年当值表。复原的指挥所内,黄铜望远镜上的英文铭文标记着"伦敦沃克斯豪尔兵工厂1887年制"。遗址博物馆里,联军士兵日记与清军家书对照陈列,泛黄的信笺上墨迹晕染着相同的思乡之情。
2013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下每处弹痕的矢量数据。清明节总有市民自发擦拭"庚子国耻纪念钟",钟身上214个弹孔对应着阵亡将士名录。年轻志愿者穿着新式作训服讲解时,总会特意指出北炮台墙根处顽强生长的碱蓬草——这些在盐碱地绽放的紫红色小花,被游客称为"永不凋零的英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