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我站在蓟州古城墙下仰望白塔。这座始建于辽代的神秘建筑,历经千年风霜仍巍然矗立,塔尖刺破晨霭,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燕赵大地的沧桑往事。
千年砖石间的光阴密码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盘旋而上,指尖触碰到的每一块塔砖都带着历史的温度。八角形塔身的十三层密檐设计,暗合佛教十三天界的修行次第。第二层檐角悬挂的铁制风铎随风轻响,叮咚声与诵经声交织成穿越时空的和鸣。
"这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辽代密檐式砖塔",讲解员的解说透着自豪。驻足细观,塔基处的力士浮雕肌肉虬结,手持法器怒目而视,辽代匠人将草原民族的雄浑气魄凝固在青砖之上。
古塔新韵的文化共生白塔脚下的独乐寺传来晨钟暮鼓,檐角垂下的铜铃与塔檐风铎遥相呼应。寺内珍藏的明代壁画中,竟可见白塔初建时的模样——那时的塔身洁白如雪,在苍翠盘山映衬下宛如玉笋破土而出。
午后在塔西茶馆小憩,店主老李取出家传的《蓟州志》,泛黄书页记载着清道光年间的大修往事。"当年修复塔顶宝珠时,工匠们在铜匣中发现的前朝佛经,现在可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咧!"他轻抚书页的眼神,恍若触碰着祖辈相传的记忆。
时光褶皱里的烟火人间夕阳将塔影拉长投射在古城墙上,晚归的农人推着独轮车从塔前经过。卖糖画的老汉在塔基摆开摊位,麦芽糖浆勾勒出的白塔造型引得孩童雀跃。几位银发老者坐在石阶上,用浓重的蓟州方言讲述着白塔镇妖的民间传说。
穿行在塔院碑廊间,忽闻悠扬的京东大鼓从厢房飘出。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正在教授学徒,唱词里竟藏着白塔历代修缮的编年史。这种鲜活的传承方式,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在市井烟火之中。
星辰下的文明对话夜宿塔畔客栈,推开雕花木窗,月光下的白塔宛如披着银纱的沉思者。塔身轮廓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让人想起《营造法式》中"上应星垣"的建筑智慧。辽代皇族的佛教信仰、契丹民族的星辰崇拜、中原匠人的营造技艺,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解。
晨钟再响时,白塔金顶已沐浴在朝阳之中。这座兼具草原雄浑与中原灵秀的古塔,正以其独特的姿态,见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深情相拥。
离塔远行之际,回望那抹穿越千年的白色剪影,忽然懂得: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琉璃瓦的流光溢彩中,而在代代蓟州人讲述的故事里、在晨昏不断的香火炊烟间、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对历史的温柔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