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蓟州区的古城中心,一座通体洁白的古塔巍然矗立,与青山碧空相映成趣。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蓟县白塔”的辽代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津冀地区不可错过的文化遗产地标。 始建于辽代清宁四年(1058年)的蓟县白塔,最初名为渔阳郡塔,是辽圣宗为纪念高僧法均禅师敕建的舍利塔。塔身八角十三层的形制暗合佛教“十三天”的宇宙观,基座雕刻的二十四尊飞天乐伎手持不同乐器,再现了辽代宫廷礼乐盛况。 1982年修缮时发现塔内藏有佛经、瓷器等辽代文物 塔心室现存明代壁画《诸天礼佛图》 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高30.6米,采用密檐式砖塔结构与仿木斗拱设计。塔身上部的覆钵形制融合了印度窣堵坡风格,下部的汉式楼阁塔身则体现了民族文化交融。这种“上圆下方”的造型在北方古塔中堪称孤例。
塔檐悬挂的104个铜铃随风鸣响,声传数里
登临独乐寺观音阁远眺,可见白塔与盘山、翠屏湖构成“一塔镇三川”的山水格局。春季梨花似雪时,塔影倒映在州河水波中;秋日层林尽染之际,金黄色的银杏叶铺就通往古塔的神道。
“塔影穿幽壑,晴岚隐翠微”――清・王士祯《渔阳杂咏》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白塔周边仍延续着古老的庙会传统。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塔形糖画”,非遗传承人表演评剧《白塔传说》,现代光影秀则将古塔投影变成讲述历史的巨幕。
活动 | 时间 | 特色 |
---|---|---|
晨钟暮鼓 | 每日早晚 | 复原辽代报时仪式 |
塔影诗会 | 清明节 | 文人雅集创作 |
当无人机灯光秀在夜空勾勒出白塔轮廓,当AR导览重现辽代建塔场景,这座千年古塔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新时代。它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在古今对话中持续书写中华文明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