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下,明代十三座帝王陵寝静卧600余年。当现代诗词的韵律与古老陵园的风骨相遇,一场名为“十三陵诗词大会”的文化行走,用吟诵与创作串联起时空的对话。
“松柏森森护帝阍,石坊无语立黄昏。谁将诗笔描苍翠,漫向秋风问旧痕。”
首站选在明成祖长陵的祾恩殿前,64根金丝楠木巨柱撑起的不仅是建筑奇观,更催生出“擎天柱写沧桑句,朱雀纹藏岁月声”的豪迈诗句。参与者手持特制竹简,在建筑纹样中寻找创作灵感。
当暮色浸染定陵地宫,手机灯光在27米深处织就星河。有人即兴诵出“龙袍已化尘中土,玉烛犹摇壁上光”,青铜器皿的微光与现代人的低语,在墓道中碰撞出跨越时空的诗意。
文武石像生成为最特殊的“评委”,创作者需在30步内为獬豸、麒麟赋诗。一位少女用“独角能量天地正,双眸可鉴古今忠”赢得满堂喝彩,古老石雕仿佛因诗句重获生命。
在康陵春饼宴席间,参与者以“皇家膳食”为题限时创作。筷子夹起薄饼时,有人吟出“玉盘承得春山绿,银箸拈来岁月香”,将饮食之趣升华为文化意象。
这场持续三日的诗词雅集,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留下原创作品800余首。扫码看诗、AR解谜等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正如活动总策划所言:“我们不是复原历史,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代人的诗意里。”
“碑文字字沉风雨,山色年年换古今。唯有诗心长不老,穿云渡水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