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东北隅,矗立着一座融合汉藏文化的皇家寺院——雍和宫。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建筑群,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一座凝结历史与艺术的宝库。近年来,随着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深入,雍和宫屋顶的瓦当纹样逐渐成为考古与艺术研究的焦点。这些历经沧桑的陶制构件,以其独特的纹饰语言,默默讲述着清朝皇室信仰、民族交融与工艺审美的故事。
一、瓦当:屋檐上的历史密码瓦当,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檐头的重要构件,既有遮挡椽木、防止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也是彰显等级与审美的艺术载体。雍和宫作为雍正帝潜邸改造的皇家寺院,其瓦当形制遵循宫廷营造法则,直径多在12-15厘米之间,采用上等澄泥陶土高温烧制,质地坚实密致。考古人员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发现,早期瓦当边缘呈现规整的连珠纹浮雕,而后期修缮部分则简化为素面宽边,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工艺变迁。
在纹样分类研究中,雍和宫瓦当可划分为三类典型范式:
龙纹瓦当:五爪金龙盘踞中心,龙首昂扬作腾云状,龙鳞以鱼鳞纹密布,须发飘拂间暗藏火焰珠纹,象征皇权与佛法交融
梵文咒轮瓦当:外圈环绕藏式金刚杵链饰,内圈阳刻兰札体梵文六字真言,字间点缀宝相花纹,体现藏传佛教密宗特质
缠枝莲纹瓦当:以汉地传统缠枝纹为骨架,莲瓣造型却借鉴藏式八瓣莲花样式,花心处嵌“卍”字符,隐喻汉藏文化的共生
二、纹样解码:多元文化的时空叠印在雍正九年(1731年)改庙工程中,一组带有满汉蒙藏四体文“雍和宫”铭文的特殊瓦当被发现。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其釉料成分显示高含量的铅钡元素,与故宫宁寿宫瓦当数据高度吻合,证实其为内务府造办处监制的官窑产品。这类多语言瓦当的排列遵循严格方位学:东侧屋面多置藏文瓦当,西侧则以汉文为主,暗合“东密西显”的宗教空间布局。
更引人注目的是乾隆时期增补的瓦当中频繁出现的“轮王七宝”纹样——法轮、神珠、玉女、主藏臣等符号以减地浮雕呈现。艺术史学者对比布达拉宫与承德外八庙瓦当后指出,雍和宫纹样在保持藏式构图骨架的同时,将摩羯鱼改造为汉地龙首造型,宝伞的璎珞装饰则融入江南丝织纹样,展现出宫廷工匠的创造性转化。
三、从纹饰到历史:屋顶上的王朝叙事瓦当纹样的演变轨迹,恰似一部微缩的清朝民族关系史。康熙末年瓦当上的单龙戏珠,至乾隆朝已演变为双龙护持曼荼罗的复合图案,这种变化与清廷平定准噶尔后强化“政教合一”统治策略密切相关。档案查阅发现,1774年养心殿造办处《瓦作清档》记载,为迎接六世班禅进京,特制三千枚带有交叉金刚杵与莲花纹的瓦当,其中二百枚至今仍镶嵌在雍和宫万福阁东配殿檐头。
现代科技手段为瓦当头研究注入新维度。通过无人机航拍建模,可见雍和宫中轴线建筑瓦当纹样呈现出由简至繁再归于素雅的波动曲线:昭泰门以素面瓦当为主,雍和门始现龙纹,银安殿区域纹饰最为繁复,至万福阁又渐趋简练。这种空间分布暗合建筑功能从世俗到神圣的过渡,也隐喻着从凡间走向佛国的精神进阶之路。
四、结语:瓦砾中的文明对话当考古刷轻轻拂去雍和宫瓦当表面的积尘,显露的不仅是精巧的纹饰,更是一个王朝兼容并蓄的气度。这些高悬于檐角的陶片,既是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见证。在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每一片瓦当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坐标,指引我们穿越时空,读懂屋檐下深藏的文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