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北京市区两小时车程的燕山脚下,藏着一个被野花与松柏环绕的僻静村庄——慕田峪艺术家村。这里没有商业街的喧嚣,却因二十余间手作工作室的聚集,成为都市人逃离浮躁的隐秘角落。
推开『青檐陶舍』的木门,旋转的轱辘声裹挟着湿润的陶土气息扑面而来。留着灰白长辫的陶艺家老周,正将一团黄褐色的泥料摔打成规整的圆柱体。他的工作室里错落堆放着未上釉的素坯,从拇指大小的茶宠到半人高的花器,每一道螺旋纹都在诉说手作的温度。
柴窑三天三夜的淬炼
天然矿石釉料的秘密配比
冰裂纹在开窑时的细微迸裂声
转过爬满紫藤的石墙,『素缕工坊』晾晒的蓝染布匹正在风中起舞。主理人小鹿收集山中的板蓝根、核桃皮与茜草,用古法萃取植物色素。她独创的『四季染』技法,将春樱的粉、盛夏的绿、秋柿的橙与冬雪的青灰定格在丝麻之间。
“染缸是有生命的,每天要喂它米酒和蜂蜜。”小鹿轻搅着泛泡沫的染液,靛蓝的涟漪在晨光中漾开神秘的光晕。
藏在村尾的『拙木阁』总在黄昏传出凿刻声。退役军人出身的木匠大川,专攻古建筑榫卯微缩模型。他的工作台上散落着拇指大小的斗拱构件,放大镜下可见到精确到0.1毫米的燕尾榫。角落里那座未完成的佛光寺东大殿模型,已耗费他四百多个日夜。
年轮说·木艺沙龙
每周六14:00-16:00
带您认识十种本土木材
体验传统刨子使用方法
当暮色浸透山脊线的轮廓,工作室的暖黄灯光渐次点亮。陶艺家、染布人、木匠们在村口的『拾味食堂』分享当季的山货,争论着要不要引进电动拉坯机。月光漫过明长城残缺的垛口,照着那些固执地对抗工业流水线的手,以及他们用匠心编织的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