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古建筑群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彩绘不仅是装饰艺术的高峰,更是清代官式营造技艺的活态传承。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开展的彩绘修复工程,记录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实践历程。
长廊、佛香阁等核心建筑群的彩绘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出现颜料剥落、地仗空鼓、金箔氧化等病害。2018年启动的修复工程覆盖三大重点区域:
长廊273间苏式彩画
排云殿建筑群和玺彩画
谐趣园江南风格彩绘
修复团队采取最小干预原则,对80%以上保持原貌的彩画仅作除尘加固,重点修缮病害严重的20%部分。
1. 地仗层修复
采用传统「一麻五灰」工艺,从基层处理开始:
| 步骤 | 材料配比 | 工具 |
|---|---|---|
| 捉缝灰 | 血料:砖灰=1:1.5 | 铁板 |
| 通灰 | 血料:砖灰=1:2 | 皮子 |
| 使麻 | 原生苎麻 | 麻梳子 |
通过显微 Raman 光谱分析,发现原始颜料包含:
石青(蓝铜矿)
朱砂(硫化汞)
巴黎绿(醋酸亚砷酸铜)
采用传统矿物颜料与现代稳定剂结合的新配方,确保色彩还原度达95%以上。
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毫米级数字模型,记录2145处典型纹样。开发彩画病害数据库,实现:
裂缝自动识别
颜料退化模拟
修复效果预演
「数字孪生技术让修复过程可逆可追溯」——项目负责人张工
修复过程中发现多处历史叠层:
光绪朝修复的蓝底金纹
民国时期修补的绿色颜料
1950年代的红漆覆盖层
经专家论证,最终决定保留可见历史痕迹,仅对结构性损伤进行修复。此案例为《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修复档案】
历时五年完成的修复工程,使2.3万平方米彩绘重焕生机。项目形成的《官式建筑彩作工艺标准》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成果,培养出47名青年传承人。这座活着的艺术博物馆,正以新的方式延续着东方美学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