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刹海胡同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段会说话的影子。皮影戏,这门始于西汉的古老技艺,用兽皮雕刻的角色在幕布后演绎人间百态。老北京人常说:“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如今,什刹海的皮影剧场将这门濒临失传的艺术变成可触摸的文化课堂。
10:00 AM|后台探秘
孩子们套上小围裙,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学习选皮、制图。雕刀在浸泡过的驴皮上游走,刻出杨家将的铠甲纹路,勾出黛玉葬花的衣袂飘飘。
非遗传承人演示打孔技法(孔径仅0.5毫米)
亲子协作完成生肖皮影上色
午后阳光斜射进四合院,戏台前支起雪白幕布。孩子们轮流操纵签杆,看自己的皮影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中翻起筋斗云。专业师傅教习‘云手’‘亮相’等十八种基本手法,家长举着手机记录萌娃首秀。
“原来让皮影走路要抖动三根签杆,比乐高编程还难!”——体验者小明(9岁)
剧场特别开发AR互动区,扫描皮影可观看典故动画。离场时每个家庭获赠‘非遗护照’,集满印章可兑换定制皮影剧目盲盒。数据显示,85%的儿童在体验后能准确说出至少三个皮影戏流派。
项目 | 教育价值 |
---|---|
皮影制作 | 培养精细动作能力 |
剧目排演 | 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