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水域的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中,考古团队意外发现一艘沉睡数百年的木质古船残骸。这一发现不仅为北京城市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更揭开了什刹海作为漕运枢纽的尘封记忆。
2023年秋季,考古研究所联合水利部门开展什刹海生态治理时,水下机器人传回的声呐图像显示异常突起。经专项探测确认,在4.2米深的水底淤泥中,一艘长约12米、宽3米的古船呈南北向倒扣状态保存。通过碳十四测年,船体木材年代集中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年)。
船体采用典型的平底沙船结构
现存9组完整肋骨架
船尾发现舵承座遗迹
在船体周边2米范围内,考古人员打捞出158件各类遗物:
文物类型 | 数量 | 代表性器物 |
---|---|---|
陶瓷器 | 72件 | 青花缠枝莲纹碗、龙泉窑青瓷盘 |
铜钱 | 41枚 | 万历通宝、天启通宝 |
船具 | 28件 | 铁锚残件、船钉 |
"铜钱中最晚为天启通宝,结合船体构造特征,我们判断这是艘晚明时期的漕运驳船。"——考古领队张明远教授
元代文献记载,什刹海曾是通惠河漕运体系的终点码头。明代虽漕运改道,但《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显示此地仍存在小型物资运输。沉船出土的江西瓷器、绍兴黄酒坛残片,印证了南方货物通过内河网络转运至京师的贸易路线。
目前沉船本体采取原位保护方案,研究人员已完成:
船体三维激光扫描建模
微生物侵蚀状况评估
水域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布设
文化部门计划在什刹海文化广场建设沉浸式展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明代漕运场景,部分出水文物将于2024年暑期正式公开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