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北京什刹海的水面上总会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千盏河灯随波轻摇,画舫游船穿梭如织,这里是京城中秋民俗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什刹海灯船会。作为延续六百余年的传统庆典,这场融合了月光、灯火与水影的盛会,始终延续着老北京特有的诗意与烟火气。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自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什刹海便成为皇家祭祀月神的场所。沿岸百姓受此影响,逐渐形成泛舟赏月、放灯祈福的习俗。清朝《燕京岁时记》更详细描述了中秋夜"画舫笙歌不绝,灯船绵延三里"的盛况。
酉时祭月:黄昏时分,身着汉服的司仪手持桂枝,引领民众诵读《拜月文》
千灯映水:莲花灯、宫灯、走马灯在水面铺就银河,灯影中可见手绘的嫦娥、玉兔
非遗展演:
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教授中秋主题饰物
京剧票友在仿古画舫演唱《贵妃醉酒》选段
"银汉无声转玉盘,灯船摇曳星河乱"——清代诗人描绘的意境,在今夜依然鲜活
活动现场,七十岁的王奶奶正教孙女折叠荷花灯:"这灯骨要扎十二根,代表一年圆满。"油纸浸润桐油的手艺,与她记忆中祖母的动作如出一辙。
当无人机编队在天幕拼出巨型明月,与水面传统灯阵交相辉映时,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恰是传统民俗在当代最具生命力的注解。什刹海的波光里,始终荡漾着中国人对团圆最执着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