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紫竹桥川流不息的车流,踏入紫竹院公园东门,葱郁的古柏与现代化的城市天际形成强烈反差。沿着青石板路步行约200米,一组青砖灰瓦的民国建筑群映入眼帘——这里便是北京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群。
1925年秋,李大钊在此秘密主持北方区委扩大会议。斑驳的会议桌上仍可见当年用茶水书写的临时笔记,后院槐树下保留着党员们紧急撤离时使用的暗道入口。展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生动还原了当年革命者在衣柜夹层藏匿文件、用围棋棋子传递情报的经典场景。
沉浸式教学区:通过VR设备体验地下工作者破译密电过程
互动档案馆:可触摸查询12,000余件数字化革命文物
实景剧场:每日上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话剧《暗夜微光》
教育基地特别设计的「七日打卡」项目,让参观者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系列任务:从破译「五卅运动」时期的密码电报,到模拟地下交通站物资调配。2023年暑期,这里接待了127个青少年研学团,其中「00后讲解员」项目培养的56名中学生志愿者,用朋辈语言讲述红色故事,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
「当我在角色扮演中第一次成功发送摩尔斯电码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信仰的具象化」——北京四中高二学生研学日记
教育基地推出的「云上紫竹院」平台包含:
720°全景导览系统
AI智能讲解员「竹小筠」
线上革命文物修复体验课
2024年上线的「星火传承」数字徽章系统,已吸引超过25万青少年完成线上学习任务链。最新落成的数字文献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对2.8万页珍贵手稿进行溯源存证。
夕阳西下,参观者们在出口处的电子留言墙上留下心形光点。这些跳动的光芒与院中李大钊亲手栽种的海棠树相映成趣,见证着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承。数据显示,该基地近年接待的35岁以下观众比例从2019年的42%提升至2023年的68%,印证着红色教育正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