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因其蜿蜒的拒马河与层叠的喀斯特峰林闻名。这里奇峰耸立、溪水潺潺,既有北方的雄浑,又具江南的灵秀。对于水墨画家而言,十渡的山水仿佛一幅天然展开的画卷——嶙峋的山石是天然的皴法教程,流动的云烟诠释着留白的意境,而错落的古村落则为画面增添人文气息。 每年秋季举办的十渡写生艺术营,汇聚了来自全国的水墨艺术家与爱好者。清晨五点,学员们背着画具登上仙栖洞观景台,捕捉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群峰;午后则在孤山寨峡谷支起画架,用湿墨表现溪水冲击巨石的动态;夜幕降临时,导师会带领大家围坐研讨,分析黄宾虹「黑密厚重」的积墨法与十渡山体质感的呼应关系。 材质实验:将当地红粘土融入墨汁,展现山体的独特肌理 透视重构:用散点透视拼接峡谷断崖的多维空间 动态捕捉:速写与长卷结合记录光影的时序变化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程式,有的用无人机航拍辅助构图,有的尝试在生宣上叠加矿物颜料,还有人开发出表现岩层节理的「斧劈皴2.0」笔法。这种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让千年水墨语言与当代地质景观展开深度对话。 当最后一抹夕阳染红龙山佛字峰,学员们收拾画具时总会发现:画纸上的墨痕不仅是地理特征的记录,更承载着对「天人合一」的领悟。那些在晨昏交替间完成的写生稿,最终将演变为工作室里的丈二巨制,而十渡的山风水韵,早已透过宣纸渗入每根笔毫。「在这里作画,能清晰感受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的『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十渡的山水不仅是视觉对象,更是可沉浸体验的精神空间。」——艺术营导师李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