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十渡风景区,素有“北方小桂林”之称,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闻名。在这片自然瑰宝的核心地带,矗立着一座融合科研、教育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十渡全景观测站。作为国内首个以生态科考教育为主题的观测站,它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自然生态的窗口,更成为公众探索自然奥秘的桥梁。
一、地理位置与生态价值十渡全景观测站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区域内分布着蜿蜒的拒马河、壮观的峰林峡谷及多样的湿地景观。这里栖息着黑鹳、褐马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记录了超过300种野生植物,构成完整的温带生态系统。观测站通过红外相机、水质监测仪等设备,对气候、水文、动植物行为进行全天候数据采集,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多功能科研教育平台 1. 科研监测中心观测站内设气象分析实验室、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及遥感影像处理室,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喀斯特地貌演化、濒危物种保护等课题研究。2022年,团队通过声纹识别技术首次确认十渡地区存在中华斑羚稳定种群。
2. 沉浸式教育体验生态研学课程:设计“地质科考”“鸟类观测”等主题课程,配备AR互动沙盘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野外实践营地:学生可参与昆虫标本制作、水质检测等实操项目
数字观测系统:通过5G直播观察悬崖上的黑鹳巢穴,日均访问量逾2000人次
三、可持续发展实践观测站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的绿色能源系统,建筑使用回收木材与本地石材,实现零碳排放。2023年启动的“生态守护者计划”已培训村民向导57人,带动周边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使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未来规划“在这里,孩子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探索自然的小科学家。”——教育基地负责人张明
2024年将建成生态元宇宙体验馆,利用VR技术模拟不同气候变化场景下的生态系统演变。同时计划延伸观测网络,在拒马河流域增设8个微型监测点,构建更完善的生态数据链。
十渡全景观测站通过科研赋能教育、教育反哺生态的模式,正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