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石阶,千年回响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踏上了金佛山古道的青石台阶。石面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缝隙间蜷缩着茸茸青苔,每向上一步,鞋底与石阶碰撞的闷响,都像在叩问一段被尘封的时光。这条始建于唐宋时期的古道,是古代商贾、香客、文人往返渝黔的重要通道,如今虽已褪去喧嚣,却依然以沉默的姿态,向行者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古道沿山势蜿蜒,时而穿行于密林,时而悬挂于崖壁。行走其间,常能看到石壁上模糊的摩崖石刻,或为祈福之语,或为纪行诗篇。在一处名为“洗砚池”的泉眼旁,我抚摸着一块题有“山色溪声共一楼”的诗碑,恍惚间仿佛看到古代文人在此歇脚时,以清泉洗笔,临风吟咏的身影。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历史对话的媒介,让今人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
古道的核心功能曾是盐运与药材贸易。想象几百年前,马帮铃声叮当,挑夫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背着川盐、药材、布匹,在这条路上艰难前行。至今,某些路段仍保留着深深的马蹄印痕,像烙印在石头上的史书。这些痕迹无声地见证着古代物资流通的艰辛与区域经济的活力。当地老人说,过去赶马人经过古道旁的菩萨岩时,必定叩拜求平安,这种朴素的信仰与生存智慧,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一步一磕头,十步一歇脚,百步一回首,千步见佛光。”——古道民谣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古道逐渐沉寂,但它的文化价值却日益凸显。近年来,文物保护部门对古道进行了系统性修复,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增设了导览标识与休憩设施。越来越多徒步爱好者前来探访,他们不仅为健身赏景,更为了追寻一种历史沉浸感。我曾遇到一位研究民俗学的教授,他指着路旁的拴马桩说:“每一件遗存都是活的史料,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露天博物馆。”
站在古道的最高点“望佛台”远眺,群山如黛,云海翻涌。此刻的金佛山古道,早已超越了交通路径的原始功能,它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脉络,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当我们用双脚丈量这些石阶时,不仅是在地理上攀登,更是在时间中逆行,与无数曾在此驻足的先人共享同一片风景,同一种感动。
夕阳西下,我踏上归途。回首望去,古道在暮色中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缠绕着苍翠的山峦。那些被脚步磨亮的石头,仿佛仍在闪烁着历史的微光。保护古道,就是保护一种文明的记忆;行走古道,则是完成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愿这条穿越千年的足迹,能继续指引后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份历史的宁静与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