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南川金佛山的层峦叠嶂间,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如同山涧清泉般流淌不息——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佛山土家族山歌。这些诞生于劳动生活的旋律,承载着土家族人数百年的情感记忆与文化密码。
金佛山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垂直气候带,为山歌的诞生提供了天然舞台。清晨采茶时悠扬的《采茶调》,伐木时铿锵的《砍樵歌》,田间插秧时欢快的《薅草锣鼓》,无不是劳动者与自然对话的结晶。特别是多声部民歌“啰儿调”,以村寨为单位的分声部合唱,宛如山峦间的回声交响,展现了土家人对自然声律的独特理解。
山歌的歌词大量运用土家语与汉语交融的独特表达,如“扯扯扯扯阳”等虚词衬腔,既模拟劳动节奏,又充满地域特色。内容涵盖祭祀古歌、情歌对唱、生活教化等题材,其中《娇阿依》以男女对唱形式展现的爱情故事,透过“高山顶上种养子”等比喻,将土家人含蓄炽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南川区通过建立山歌传习所、编写校本教材、举办山歌擂台赛等方式激活民间传承。73岁的非遗传承人王道光仍能演唱百余首原生态山歌,其徒弟队伍已扩展至中小学生。2021年改编的山歌剧《金佛恋歌》融入现代舞美技术,让古老旋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年轻音乐人将山歌元素融入流行创作,如歌曲《金山谣》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旅游景区推出的沉浸式山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学唱“这山没得那山高”的互动中,感受土家文化的温度。这些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山歌的传承生态。
当暮色笼罩金佛山,远处传来的山歌依然在群峰间回荡。这些用生命酿造的旋律,不仅是土家族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正如歌中所唱:“山歌不唱忧愁多”,这份源自大地的声音,终将在时代变迁中找到永恒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