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澳门文第士街的国父纪念馆,是一幢融合伊斯兰与欧洲建筑风格的绿色三层小楼。这里原是孙中山先生原配卢慕贞女士的寓所,1958年才改建为纪念馆。建筑外墙的九个小圆窗暗合《易经》"九五之尊"的意象,而馆内保留的酸枝木家具、孙先生留下的西医器械,无声诉说着这位革命者与澳门深厚的渊源。
1892年,刚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的孙中山,受澳门绅商邀请在镜湖医院行医,成为澳门首位华人西医。他在议事亭前地设立的"中西药局",既是施医赠药的场所,更是秘密联络反清志士的据点。诊室里的听诊器见证了孙先生"医人亦医国"的抱负——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藉医术为入世之媒,行革命之实"。
"澳门是他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个舞台",纪念馆研究员指出,"这里保存的1893年《镜海丛报》刊登的‘孙医生启示’,是研究其早期活动的重要物证"。
纪念馆二楼书房展出孙中山1912年赠予卢慕贞的怀表,表盖内刻"AM"(澳门缩写)字样,暗藏他对这个第二故乡的牵挂。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正是通过澳门亲友协助,孙先生才得以辗转日本。展厅里卢夫人手绣的《圣经》封套,与孙科赴美留学时使用的皮箱并列,折射出革命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聚散离合。
现今纪念馆花园立着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孙中山铜像,基座刻着"天下为公"四字。每年国庆期间,澳门学子在此举行升旗仪式,而馆藏1921年《建国方略》葡文译本,则见证着这座城市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对国家建设的独特参与。正如澳门学者所言:"从鼓吹革命到共建共和,澳门始终是孙中山思想传播的特殊窗口"。
开放时间:10:00-17:00(周二闭馆)
特色展品:孙中山手书"博爱"横幅、辛亥革命时期秘密通信密码本
互动体验:AR技术还原1890年代澳门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