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澳门半岛南端的观音岩,是澳门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据《香山县志》记载,此岩洞早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已有僧人结庵修行。岩壁上现存明代万历年间镌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是澳门现存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禅宗临济宗高僧大汕和尚曾驻锡于此,开创了观音岩作为佛教经典研究中心的传统。
观音岩藏经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收藏有《永乐北藏》《嘉兴藏》等明清时期重要佛教大藏经。特别珍贵的是现存38册明代手抄本《观音经卷》,内含历代高僧批注,展现了汉传佛教观音信仰的本土化演变。这些文献采用独特的"濠江装帧"技艺,以牡蛎壳粉混合胶质制作书函,具有防潮抗蛀的特性。
由于澳门特殊的历史背景,观音岩成为佛教与天主教经典比较研究的重要场所。19世纪葡萄牙神父若阿金·莱特(Joaquim Leite)在此完成《佛经与圣经平行研究》手稿,首次系统对比《法华经》与《福音书》的叙事结构。藏经楼还保存有16世纪末日本切支丹(基督教徒)逃亡澳门时带来的汉文《圣母经》与《金刚经》合抄本,体现了宗教文献交流的独特性。
2005年启动的"观音岩文献数字化工程"已完成2.3万页古籍的高清扫描,其中明代《澳门地藏菩萨本愿经疏钞》纠正了传统版本中的17处讹误。2018年发现的清代《海洋观音灵验记》记录了16-19世纪闽粤沿海船民的观音信仰,为海上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提供了新史料。近年学术界特别关注藏经楼所藏葡萄牙语注疏的《六祖坛经》,这是最早面向西方读者的禅宗经典解读文献。
澳门文化局于2019年将观音岩古籍列入《澳门珍贵古籍名录》,采用恒温恒湿技术进行保护。澳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定期举办"观音岩论坛",邀请两岸四地学者共同研讨经典。特别设立的"青年佛学奖"鼓励年轻学者利用馆藏文献开展研究,已促成《观音岩藏明代佛教版画研究》《濠江梵音:澳门佛教音乐文献整理》等重要成果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