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韩城黄河西岸的梁山南麓,一座古朴的祠庙静卧于苍松翠柏之间。青砖灰瓦的司马迁祠,如同一位沉默的史官,用千年风霜镌刻着“史圣”司马迁的荣耀与哀思。每当秋风掠过祠前的九十九级台阶,仿佛还能听到《史记》竹简翻动的沙沙声响。
一、群山环抱的史魂归宿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历经1700余年风雨仍保持着“山环水抱”的格局。祠庙依山而建,从“汉太史司马祠”木牌坊起步,经九十九级石阶直达祠院。这九十九级台阶暗合《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格局,每级石阶都被朝圣者的脚步磨出温润的光泽。
祠内元代建筑的献殿仍保留着“穹顶式”结构,正中悬有“文史祖宗”金匾,两侧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司马迁一生的写照。后殿寝宫中,宋代塑像的司马迁面容清癯,手握书卷的目光穿越时空,依然带着悲悯与坚毅。 二、荣耀与屈辱交织的史圣之路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时曾立誓:“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番豪言却在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事件后戛然而止。
遭受宫刑的屈辱没有摧毁这位史官的风骨,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十四年忍辱负重,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祠内展陈的明代《史记》刻本上,还能看到后人批注:“太史公笔下有雷霆万钧之力,字字皆带血泪。”
三、穿越千年的文化叩问历代文人墨客在祠中留下的百余通碑石,构成了独特的“史记文化长廊”。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韩城知县李禹卿的《谒司马子长祠》碑刻中写道:“遗庙青山下,萧条倚夕曛。文章垂日月,忠义薄云天。”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重修祠庙时,特命栽植54株柏树,象征《史记》五十二万余言。
当代学者在祠内设立的“史记研究中心”里,人们依然在讨论着太史公留下的永恒命题:当个人遭遇时代碾压时,是选择“识时务”的保全,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司马迁用泣血之作给出的答案,至今仍在震荡着每一个探访者的灵魂。 四、黄土高原上的精神灯塔每年清明和司马迁诞辰日(农历二月初九),祠中都会举行独特的“史记诵读会”。来自海外的汉学家与当地学子共同吟诵《屈原贾生列传》《项羽本纪》等篇章,浑厚的诵读声在梁山谷间回荡,仿佛与两千年前的史魂对话。守祠人马氏家族已延续二十二代,现任守祠人马永康说:“太史公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记录历史,而是如何站着生活。”
夕阳西下时,祠前“河山之阳”碑会投下长长的影子。这影子越过黄河,越过秦岭,一直延伸到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原乡。正如现代作家拜谒祠庙后所言:“在司马迁祠,荣耀与哀思从来不是对立的存在——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最终淬炼出了照耀千古的荣耀。”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