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甘交界的关山草原,这片海拔2000余米的高山草甸,自古便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每当夏日的风吹过绵延的山峦,茵茵绿草间回荡的不仅是牧歌,还有弓弦震颤的余韵。射箭技艺在这里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据《陇州志》记载,当地牧民“自幼习射,马背张弓”,这种传统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戍边将士的军事训练。
“控弦之士三十万,箭镞如雨落关山”——明代诗人笔下描绘的正是这片土地与射箭文化的不解之缘 二、传统制弓工艺的生态智慧关山草原的弓箭制作独具特色:弓胎选用当地特有的槭木与竹片复合结构,弓弦采用牦牛筋鞣制,箭杆则取自草原周边的白桦木。老匠人杨大爷(83岁)仍坚持古法制作:“每张弓要经历蒸煮、定型、上弦等72道工序,雨季不制弓,寒冬不鞣弦,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这种顺应自然节律的工艺,折射出游牧民族“取之于自然,回馈于自然”的生态哲学。
尤为特别的是箭羽的选择——草原雕的飞羽因其独特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被奉为上品,但猎人们严格遵守“三取一”的古老禁忌,只取自然脱落的羽毛,体现着对生灵的敬畏。
三、射箭技艺的文化密码在关山草原,射箭远不止是技术动作:
礼仪性射法:迎宾时向天空呈45度角空射三响,象征“敬天、敬地、敬人”
竞技式射法:那达慕大会上,骑射选手需在百米距离连续命中3个移动靶
教育性射法:儿童用的桑木弓刻有生肖图案,寓教于乐中传递伦理规范
当地还保留着独特的“三层靶”训练体系:草编靶练基础,旋转靶练动态射击,最后是在奔跑的羊群中射中系在特定羊角上的彩绸,这种训练方式将生产技能与军事防御完美结合。
四、现代语境下的传承创新面对现代化冲击,关山草原的射箭文化正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教育传承:当地小学开设“草原射箭”校本课程,将物理力学知识与传统技艺结合
文旅融合:每年7月举办的“关山国际骑射节”,吸引来自蒙古、匈牙利等国的射箭爱好者
工艺改良:新一代匠人采用碳纤维复合传统材料,使弓具更适合竞技比赛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当地成立的“弓箭合作社”已带动42户牧民增收,传统箭镞雕刻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弦音未绝:技艺背后的精神图腾当夕阳染红关山草原的垛口,老射手巴特尔仍然每天对着远处的山崖射出一支响箭。他说:“箭道即人道,拉弓要正,放箭要直,做人也要这般端直。”这种将技艺修炼与人格塑造相统一的观念,正是传统射箭文化最珍贵的核心。在机械化取代弓箭狩猎功能的今天,关山草原的弓弦声依然回响,它已转化为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弓如满月,箭似流星,草原儿女的血性就藏在这张合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李教授的田野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