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用双手守护古道的纯净(图片来源:清山行动组)
缘起:被遗忘的文明血脉横亘在浙西山区的徽杭古道,曾是明清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全长20公里的青石板路,如今却被塑料瓶、食品包装和露营废弃物层层覆盖。2023年春季的首次探勘中,环保组织发现单日徒步路线沿途散落着超过300公斤垃圾。
"当我踩着先人凿刻的石阶,却看到灌木丛中闪烁的塑料反光,那种时空错位的刺痛感,促使我们立即行动。"
——项目发起人 林墨
7月15日清晨,58名来自全国的志愿者在临安集结。装备清单显示着专业考量:
可降解垃圾袋(40L容量)
多功能捡拾钳
GPS定位记录仪
急救包与蛇类防护装备
行动首日即清理出127公斤垃圾(含危险废弃物3.8公斤)。志愿者们创新采用"网格化分拣法",将收集物细分为:
类别 | 占比 | 典型物 |
---|---|---|
食品包装 | 42% | 能量胶袋、自热锅外壳 |
塑料制品 | 33% | 矿泉水瓶、登山杖配件 |
金属制品 | 15% | 气罐、帐篷地钉 |
在海拔800米的羊肠小道,志愿者们遭遇多重考验:
历时性污染:岩缝中嵌着20年前的玻璃瓶
生态脆弱性:清理苔藓覆盖区需用竹镊逐片操作
突发天气:三场雷暴导致电子标签系统失效
突如其来的雷暴考验着团队协作(图片来源:清山行动组)
新生:古道重焕光彩历经12天连续作业,总计:
清理里程:14.7公里
分类回收:893公斤废弃物
修复设施:23处导引标识、7座避雨亭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蓝天凹段发现的清代路碑,经文物保护专家鉴定后,团队采用"原位保护+数字化拓印"方案,实现遗产保护与现代徒步需求平衡。
延续:守护者的承诺项目收官日,所有志愿者在千年古银杏下签署《山野之约》,承诺:
建立长效巡查机制(每月无人机巡检)
开发「无痕古道」教育小程序
推动特许经营点环保押金制度
"我们不是简单的清洁工,而是文明接力的摆渡人。"
——志愿者代表 陈雨桐
暮色中的古道,青石板重新显露本色。山风吹过新设的环保标语牌,金属铭牌上跳动的反光,此刻恰似历史长河里的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