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群山的怀抱中,龙潭村依偎着终年云雾缭绕的青山。这里的山泉自唐代贞观年间便被记载入地方志,澄澈的溪流蜿蜒穿过村中的古造纸作坊,滋润着沿溪而生的青檀树。这种高大乔木的树皮纤维,正是制作宣纸的核心原料。
每年立冬后,匠人们选取三年生青檀枝条,经蒸煮、浸泡后剥取靛青色表皮。经过三个月日晒雨淋的自然漂白,树皮在晨露浸润中逐渐褪为银白。
2. 碓打成浆山泉引流的水碓房内,檀皮与沙田稻草按秘传比例混合。直径两米的木碓昼夜不停地捶打原料,匠人根据水声调整节奏,直至纤维在水中舒展如云絮。
"听水辨浆是祖辈传下的秘诀,就像母亲听得懂婴孩的啼哭"——第七代传承人汪启明
采用苦竹编制的纸帘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抬腕的角度精确到分毫。这一"抄纸"动作需三年才能入门,老师傅能在十秒内让1.2克纸浆均匀分布。新揭的湿纸叠至两千张时,重达百斤的纸垛竟能透光见影。
松木焙墙上,湿纸经三日炭火烘焙逐渐挺括。匠人手持鬃刷将纸张贴上墙面,温度需维持在45℃±2℃。最后的宣纸浸入山泉漂洗,遇水不晕的特性在此刻定型,墨韵层次就此永驻。
当3D打印技术开始复刻宣纸纹理,龙潭村的作坊仍坚持春分晒料、秋分造纸的时令法则。这里有年轻人开发的AR造纸教学系统,也有耄耋匠人用显微镜分析纤维结构。古法与新技在山泉的见证下,续写着『纸寿千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