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天津市蓟州区盘山东麓的千像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祐唐寺”,因寺内保存千尊石刻佛像而得名。这座千年古刹不仅是华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天津历史文脉中不可忽视的宗教艺术瑰宝。据《盘山志》记载,辽代高僧守常曾在此弘法,寺院规模达到鼎盛,现存碑刻与摩崖造像群多属辽代遗存。 寺后崖壁上错落分布的535尊浮雕佛像构成壮观的露天佛国,最高佛像达2米,最小仅30厘米。造像题材涵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佛教形象,衣纹褶皱精细流畅,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其中西方三圣像组合保存完整,观音像手持净瓶的姿态开创了北方石刻艺术的独特范式。 三进院落依山势层叠而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构成中轴线 明代重建的藏经阁采用歇山顶结构,飞檐翘角极具辽代遗风 钟鼓楼内悬有万历年间铸造的青铜梵钟 寺院西侧的“契真洞”石窟保留着密宗修行遗迹,印证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文化交融。现存《盘山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详细记载了辽统和五年(987年)的扩建工程,碑文书法遒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千像寺举办隆重的浴佛法会,吸引数万信众参与。寺院近年推出的“禅茶体验”“石窟夜游”等项目,让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2021年考古发现的唐代地宫遗址,更为研究北方佛教传播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清乾隆帝巡幸盘山时曾题诗赞叹:“静寄山庄外,佛光满翠微”,足见其艺术价值。
时间 大事记 1982年 列入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 启动数字化保护工程 2013年 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