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的共振场域
在浅水湾波浪轻拍的韵律中,第三届在地艺术展于滨海美术馆悄然绽放。这座由废弃造船厂改造的展馆,斑驳的钢结构与落地玻璃幕墙形成时空对话,成为展示23位本土艺术家76件作品的绝佳容器。
三大策展单元解析 记忆的潮间带渔民出身的陈永舟带来装置艺术《渔汛》,用2000枚鲍鱼壳重构潮汐记忆,贝壳内嵌的LED灯随实际潮位涨落明灭,科技与传统的碰撞震撼人心。
材料的觉醒陶艺家林月笙突破性地将海蚀岩粉末融入瓷土,烧制出《浪蚀》系列器皿,釉面呈现出海水侵蚀的天然肌理,每件作品需经历13次窑变方能完成。
数字乡愁新媒体艺术家团队「海岸线像素」运用AR技术,观众通过平板电脑能看到虚拟渔船在展馆地面游弋,点击屏幕即可聆听老船工的航海故事。
艺术家创作札记
"收集贝壳时,我总听到父亲那代人的渔歌。科技不是要覆盖传统,而是让古老记忆获得新的生命载体。"深度观展指南
—— 陈永舟《创作手记》
黄金时刻:每日闭馆前1小时,西侧落地窗将海水波纹投射在《渔汛》装置上,形成双重潮汐奇观
隐藏玩法:在服务台领取特制滤色镜,可发现《浪蚀》作品表面隐藏的荧光海藻图案
特别活动:每周六15:00有艺术家导览,周日10:00开办海废材料创作工坊
文化观察者说
策展人苏明礼指出:「展览刻意保留展墙后的原始铆钉孔洞,让工业遗存与当代创作形成互文。我们不是要打造白盒子空间,而是构建记忆再生的培养皿。」
参展实用信息展期 | 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 |
---|---|
夜场开放 | 每周五延长至21:00(20:00停止入场) |
智慧导览 | 扫描展签二维码可收听艺术家方言讲解 |
这个秋日,让我们在浅水湾的涛声里,见证地方记忆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获得新生。参展作品将于闭幕后进行公益拍卖,部分收益将用于海洋生态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