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京西郊的玉渊潭,不仅是今日市民踏青赏樱的热门去处,更承载着跨越数百年的水文变迁记忆。近日,“玉渊潭古地图展”通过30余幅珍贵地图与文献,首次系统性梳理了这一区域自明代以来的水域形态演变,揭示了自然与人文力量交织下的地理史诗。
(图1:明代地图显示玉渊潭为永定河故道形成的天然湖泊群)
展览开篇的《永乐北平府图》清晰标注着“钓鱼台”与“玉渊池”地名。明代文献记载显示,当时水域面积达2.6平方公里,由西山泉脉与永定河共同补给,形成“浅渚芦花,深潭鱼跃”的生态景观。1532年工部奏折揭示,朝廷曾组织大规模疏浚工程,拓宽水道以增强漕运调蓄能力。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三山五园水利全图》成为展览焦点。为配合皇家园林建设,水域被人工改造为“葫芦形”双潭结构,东潭深挖作园林水景,西潭维持自然沼泽状态。同期出现的《钓鱼台行宫图》显示,水体面积缩减至1.8平方公里,但通过引水渠与昆明湖形成联动水系。
1935年北平市工务局测绘地图揭示惊人变化:因永定河改道与战乱失修,水域萎缩至0.7平方公里,淤积使东潭基本陆化。展览特别呈现日本学者今西春秋1938年绘制的《北平西郊地形图》,图中标注的12处泉眼仅存3处,见证着生态系统的急剧退化。
1956年
启动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清淤,恢复水域0.9平方公里
1980年代
建成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
2021年
最新卫星测绘显示,水体面积稳定在1.2平方公里
展览终章的沉浸式体验区,运用GIS技术将不同时期地图进行空间叠合。参观者可通过触控屏查看1520-2020年间任意年份的水岸线变化,数据模型显示:湖心岛位置经历3次迁移,西岸线累计西推380米,年均淤积速率从明代的1.2厘米增至近代的4.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