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光影的交织中,天坛始终以其恢弘的礼制建筑与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近日,备受瞩目的“古建摄影大赛”圆满落幕,其中以天坛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尤为引人注目。本次展览收录了来自全球摄影师的近百幅佳作,从晨曦微露到暮色苍茫,从四季更迭到人文交融,全方位展现了天坛的时空之美。 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圣地,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建筑布局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轴线上的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三组标志性建筑,构成了天人对话的绝佳载体。摄影师们通过广角镜头与长焦特写的交替运用,既捕捉到建筑群落的宏大叙事,亦挖掘出斗拱藻井间精巧的细节之美。 祈年殿鎏金宝顶与星空轨迹的叠加拍摄——金奖作品《天阶》通过长达4小时的长曝光,将北斗七星的运动轨迹与三重檐的鎏金穹顶融为一体 雪落丹陛道的对称美学——银奖作品《玉砌天门》以雪花飘落的动态模糊对比汉白玉御道的静态庄严 本次展览中,摄影师们突破常规视角:无人机航拍呈现的“九坛八庙”空间格局,红外摄影技术凸显的彩画褪色痕迹,移轴镜头营造的微缩模型效果,无不彰显着科技赋能下古建摄影的无限可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组照《砖瓦春秋》,通过追踪同一块琉璃瓦在雨雪风霜中的色泽变化,以微观视角讲述建筑材料的生命史。
最具人气作品《祈愿》解析
这张以老人对着圜丘坛低声絮语为主体的照片,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将虚化的香炉青烟与具象的人物轮廓重叠。评委特别指出:“斑驳的红墙既是历史的背景板,也是当代人寻找精神寄托的见证者。”
展览特设“守护者之歌”专题板块,包含:
文物修复师在望灯杆上进行测绘的工作纪实
利用3D建模技术生成的建筑病害分布图
四季温湿度变化对台基地仗影响的对比组图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成为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的重要参考资料。
当快门声在祈年殿的阴影中响起,摄影师们用镜头完成的不仅是空间截取,更是一次次对文明密码的解读。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期间还将举办古建摄影工作坊与遗产保护论坛,让观众在欣赏影像之美的同时,深度参与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