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节气与饮食始终紧密相连。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北京天坛不仅承载着礼制文化的深邃内涵,其周边衍生出的节气美食更是凝结了民间智慧与皇家典仪的交融。春分驴打滚与秋分茯苓饼,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时令风味。
驴打滚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民间传说其名称源于制作时黄豆面洒落的场景,宛如驴子在黄土地上打滚扬尘。这道以糯米、红豆沙和黄豆面制成的甜品,外层裹满金黄粉粒,内馅绵密香甜,口感软糯弹牙,恰好呼应春分时节万物萌发的生机。
皇家祭祀与民间习俗的交织春分祭日大典在天坛圜丘举行时,民间百姓则通过制作驴打滚祈福纳祥。糯米象征大地回春的丰饶,红豆沙寓意驱邪避害,黄豆面散发的谷物芬芳暗合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
茯苓饼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宫廷御膳录,以茯苓粉混合面粉制成薄如蝉翼的饼皮,夹入核桃、蜂蜜等食材。其制作需经十八道工序,尤以『三蒸九晒』的茯苓处理工艺最为考究,成品皎若秋月,入口即化。
阴阳调和的中医智慧秋分时节昼夜均而寒暑平,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恰好应合节气养生需求。太医院会将此药膳呈献皇室,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秋分补养的时令佳品。
天人相应:驴打滚的圆筒造型暗合天坛圜丘的穹宇意象
五味调和:茯苓饼甘淡相宜体现中医五行平衡理念
古今对话:2016年非遗技艺展中,两位老匠人现场演示古法制作
从丹陛桥到祈年殿,天坛建筑群诠释着中国人对天地的认知;而从驴打滚到茯苓饼,这些穿越时空的味道,仍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节气轮回中的生命哲学。当我们品味这些传统美食时,实际上是在咀嚼一部流动的文化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