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天坛的琉璃瓦在晨光中泛起金色微芒。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皇家祭坛,如今褪去庄严神秘的色彩,化身为一座开放的文化殿堂。2023年「天坛诗词大会」在祈年殿前的青砖广场拉开帷幕,三百名诗词爱好者身着汉服、长衫,在古柏苍松间铺开诗卷,让平仄韵律与飞檐斗拱碰撞出穿越时空的火花。
九时三刻,七十二长廊响起编钟的清鸣。工作人员推着特制的「诗词流水席」缓步而来,檀木水槽蜿蜒如游龙,载着酒盏的荷叶随清波起伏。当取自斋宫的古井水经过第三座白玉栏杆,青年书法家王砚之挥毫写下首联:「云捧禋台万象新」,墨迹未干便被投影在十米高的纱幕上。
「我来接!」身着竹青色宋制长裙的留学生艾琳举起团扇,「风摇翠柏千声脆」,她的对仗引发一片喝彩。
午后的重心转移到著名的回音壁。组委会创新设置了「声纹接龙」环节,参赛者需将上句诗词吟唱成曲,下一位则要按前句尾音的频率创作新词。当古琴演奏家弹罢白居易的「玉磬敲来夜未央」,智能系统实时生成的声波图谱投射在宫墙上,宛如跳动的星河。
清华AI团队开发的「诗脉」程序现场解析平仄规律
小学生用稚嫩童声接续「萤火提着灯笼逛」引发满堂欢笑
老北京票友即兴编创的京韵大鼓版《天坛赋》
日影西斜时分,往昔焚烧祭品的燔柴炉前架起电子篝火。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团队,用全息技术将《全唐诗》中关于祭天的327首作品化作飞天,绕着二十八根金柱翩跹起舞。当最后一位参赛者吟出「且留诗心照天梁」,千百盏孔明灯从斋宫方向升起,与星月同辉。
「这里曾是帝王与天对话的地方,」活动总策划李慕白望着渐暗的天际,「而今我们用诗词,完成了一次文化的寻根与重塑。」夜风掠过成贞门的券洞,带着平水韵的余响,散入北京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