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坛公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赛事——天坛观鸟大赛于近日拉开帷幕。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鸟类爱好者、生态保护志愿者及专业科研团队参与,参赛者需在限定时间内记录并拍摄公园内的鸟类品种,最终以发现物种数量最多者获胜。这项赛事不仅成为连接自然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桥梁,也让古老的天坛焕发出新的生态活力。
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奇妙碰撞天坛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圣地,其恢弘的古建筑群与成片的古柏林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内超过6万株树木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目前已记录到超过80种鸟类在此繁衍或迁徙停留。观鸟大赛的选址正源于此——斑驳的红墙与飞檐下,灰喜鹊与红隼共舞;苍劲的柏树枝头,戴胜与啄木鸟争鸣。参赛者在追寻鸟类踪迹的同时,也见证了文化遗产与自然生命的共生之美。
赛事亮点:专业与趣味并存历史与自然的双重课堂:组委会特别设置生态导览环节,由鸟类学家结合天坛建筑讲解鸟类习性。例如,祈年殿的斗拱结构竟是楼燕筑巢的热门选址。
科技助力观测:参赛者可使用专业望远镜和鸟类识别App实时记录数据,后台系统自动生成分布热力图,为科研提供宝贵资料。
亲子科普赛道:专为儿童设计的趣味任务卡,通过寻找指定鸟类贴纸、完成生态拼图等方式,让青少年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
赛场上的动人瞬间清晨6点,资深观鸟人李教授团队率先在斋宫北侧发现罕见的宝兴歌鸫,快门声此起彼伏;一对亲子组合通过鸣叫声辨识出藏在柏树枝中的远东山雀,孩子兴奋的欢呼引来众人会心微笑。午后,大学生团队借助声波探测仪定位到普通夜鹰的踪迹,这种夜行性鸟类的白天现身令专家惊叹。
超越比赛的生态意义赛事期间共记录到63种鸟类,包括3种北京市重点保护物种。这些数据将补充《天坛鸟类志》的年度观测记录,其中红喉歌鸲的种群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周边湿地修复工程的成效。多位参赛者表示,通过比赛学会了用全新视角观察城市——水泥森林中跃动的生命,远比想象中丰富。
关键数据
参赛队伍:42支(含8支青少年队伍)
记录鸟种:63种
首次观测物种:2种
提交生态建议:17份
未来展望:让城市成为生态窗口赛事主办方宣布将建立‘天坛鸟类数据库’并向公众开放,同时规划生态廊道连接周边绿地。明年大赛拟增设‘最佳栖息地设计奖’,鼓励市民参与鸟屋制作与植物配置。正如冠军得主张女士所言:‘当我们学会为鸟类留一片天空,其实也是在守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这场发生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观鸟赛事,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在敬畏自然与历史的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的见证者与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