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九龙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创新的文化项目正在悄然兴起——「声音之旅:九龙特色音效装置体验点」。通过融合科技与艺术,这场沉浸式声音体验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市井生活转化为可聆听的故事,为游客与本地居民打开感知城市的新维度。
一、以声为媒:重现九龙记忆项目团队历时两年采集超过3000段环境音源,涵盖庙街夜市的喧嚣、渡轮码头的汽笛、茶餐厅的碗碟碰撞声等标志性声景。通过AI算法重组与立体声场技术,装置将离散的声音碎片编织成动态音画:当游客触碰感应墙时,1950年代电车轨道声与当代霓虹招牌的电流嗡鸣交织;靠近「时光留声机」装置,老式收音机播放的粤剧选段会与街头涂鸦艺术家的即兴说唱产生奇妙共振。
二、互动装置亮点解析「巷弄回声廊」
15米长的镜面空间内嵌200个定向扬声器,脚步移动会触发不同年代街头叫卖声,系统通过红外感应实时生成声音路径图
「维港声波椅」
采用骨传导技术的船型座椅,让体验者通过身体震动感受渡轮引擎的震颤与海浪的韵律频率
「天台交响站」
位于大厦顶层的露天装置,将城市天际线转化为音阶控制器,无人机航拍影像实时驱动电子合成音效
项目特别邀请深水埗五金匠人、油麻地果栏摊主参与声音采样。一段铁闸拉动的刺耳声,经声音艺术家处理后可演变为具有工业质感的节奏基底;菜市场议价声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被转换成描述市井智慧的视觉投影。这种「听见平凡」的创作理念,使装置既具实验性又充满人文温度。
策展人陈志声说:「我们不是在复制声音,而是在解构重组中揭示城市生命的深层脉动。」四、多维度体验设计
夜间模式开启后,装置会切换为「声光绘卷」:
- 霓虹灯管根据声波频率变换颜色
- 地面压力传感器将行人轨迹转化为电子乐句
- AR眼镜可召唤虚拟「声灵」,讲述建筑背后的历史秘闻
作为城市记忆保存计划的一部分,项目设置「声音银行」终端机,鼓励市民上传私人录音档案。这些素材经筛选后将被纳入装置数据库,形成持续生长的声音生态。教育板块则提供简易声音编辑工具,让青少年通过混制老声音创作属于自己的城市叙事。
参观信息地点 | 九龙文化广场B2至L3 |
---|---|
时间 | 周二至周日 10:00-22:00(夜间模式逢周五、六开放) |
特色活动 | 每月末举办「城市声景工作坊」,提供专业录音设备租借服务 |
这场跨界声音实验不仅重新定义了城市旅游体验,更构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感知桥梁——当耳膜与混凝土产生共鸣,九龙的故事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