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的青石板街上,一把铜勺、一锅金黄的糖稀、一方光滑的大理石板,勾勒出非遗糖画传承人张师傅四十年的坚守。随着手腕轻转,糖丝如游龙般在石板上翻飞,顷刻间,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展翅欲飞的彩凤便跃然眼前,引得围观孩童发出阵阵惊叹。
非遗档案
起源:明代民间祭灶习俗
传承谱系:十渡李氏糖画第六代传人
核心技艺:一气呵成作画法
据《房山县志》记载,十渡糖画技艺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当地艺人将祭祀用的糖瓜改良为可食用的艺术画作,逐渐形成"以糖为墨,以勺为笔"的独特创作方式。2015年,十渡糖画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熬糖秘方
按黄金比例混合麦芽糖与冰糖,在铜锅中以文火慢熬至160℃,糖浆呈现琥珀色且能拉丝为佳。
2. 作画要诀
执勺如执笔,腕力需均匀
先轮廓后细节,中间不停顿
趁热粘合竹签,冷却60秒脱模
"手腕放松,想象糖稀是你的睫毛膏"
——教学现场张师傅的趣味指导
在十渡非遗体验中心,20名学员正聚精会神地跟随传承人练习基础纹样。大学生小林首次尝试便画出扭曲的爱心,却在师傅指导下第三次成功做出精致的锦鲤糖画。活动现场弥漫着焦糖香气,欢声笑语中,传统文化悄然扎根。
传承数据
年度 | 传承人 | 学员 |
---|---|---|
2020 | 3人 | 127人 |
2023 | 8人 | 562人 |
通过"非遗进校园""技艺工作坊"等项目,十渡糖画已培养新生代传承人23名,开发出十二生肖、冬奥主题等300余种新图样。79岁的李桂芳老人欣慰地说:"看着年轻人用糖画做表情包,我知道这门手艺真正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