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公园作为香港最具标志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核心场所,更在近年来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典范。通过创新技术应用、社区参与及政策引导,这座占地约19公顷的公园展现了高密度城市中绿色转型的可能性。
从传统绿地到生态标杆建于1957年的维多利亚公园,最初设计以运动场馆和露天广场为主。随着2010年《香港生物多样性战略及行动计划》发布,园方启动生态系统重构工程:
种植超过200种本土植物,吸引32种鸟类回归栖息
改造3.6万平方米硬质地面为透水铺装
建立首个城市公园昆虫观测站
智能环保设施体系公园内集成多项环保技术:
项目 | 技术指标 |
---|---|
光伏发电系统 | 年发电量52,000kWh |
智能灌溉 | 节水40% |
AI垃圾桶 | 压缩效率提升3倍 |
通过『绿识学堂』计划,每年举办逾80场环保工作坊。2022年启动的『厨余变能源』项目,动员周边2.3万户家庭参与,将厨余转化率从18%提升至67%。
城市热岛效应治理热成像监测显示,公园周边500米区域夏季平均降温1.8℃。垂直绿化墙日均固碳量达12kg,相当于340台空调连续运行10小时的碳排放。
未来发展规划2024年将建成地下储能系统,利用游人运动动能发电。计划延伸生态走廊连接铜锣湾避风塘,构建海陆空立体生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