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贡西郊野公园位于新界东部,是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之一。其潮间带生态系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研究与环境教育的重要场域。潮间带——即每日被潮水周期性淹没与暴露的沿岸区域——在此展现出复杂的动态平衡,成为无数物种的栖息地。
西贡潮间带受南海季风与潮汐影响显著,每日潮差可达2-3米。盐度因淡水径流(如白沙澳溪)与海水混合而呈现梯度变化,为不同耐受性的生物提供微生境。沉积物以砂质与泥质混合为主,富含有机质,支持底栖生物群落。
2. 分区生态系统高潮区:以耐旱的滨螺、藤壶为主,红树林零星分布;
中潮区:蟹类(如招潮蟹)、双壳贝类(如蚬)密集;
低潮区:退潮后可见海星、海胆及珊瑚幼体。
红树植物如秋茄(Kandepa obovata)与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通过气生根适应缺氧环境,其落叶为分解者提供能量。大型藻类(如石莼)附着岩石生长,构成初级生产力基础。
2. 消费者底栖动物:沙蚕(多毛类)挖掘U形洞穴,改善底质通氧;
迁徙鸟类:全球濒危的黑脸琵鹭冬季在此觅食鱼类与甲壳类;
顶级捕食者:青蟹(Scylla serrata)控制小型生物数量。
近年游客量增长导致踩踏与垃圾问题,2021年调查显示高潮区藤壶覆盖率下降12%。非法捕捞(如使用密网)破坏幼鱼种群,部分蟹类数量锐减。
2. 保护措施渔护署划定潮间带核心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
社区组织“西贡生态行”开展红树种植与生态导览;
科研机构通过环境DNA技术监测物种变化。
最佳时间 | 观察工具 | 安全提示 |
---|---|---|
农历初一/十五大潮后2小时 | 橡胶靴、放大镜 | 避免单独行动,警惕涨潮 |
西贡潮间带作为城市边缘的野生秘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更是衡量人类与自然平衡的天然标尺。唯有通过持续监测与公众教育,方能守护这片“海洋与陆地的握手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