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九龙寨城公园,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自治飞地,也是殖民时代法律真空的传奇之地。1993年清拆后,这片面积仅2.7公顷的土地历经蜕变,以全新的文化公园形态重生,成为融合历史记忆与当代设计的典范。
清朝衙门石匾与柱础
光绪年间古炮六尊
宋代「龙津石桥」遗址
解构重生的园林语言日本设计师菊竹清训采用「时间切片」概念,在江南园林框架中植入混凝土装置艺术。八角亭与钢筋步道形成时空对话,镜面水景倒映着残垣断壁,虚实相生的设计引发游客对历史层积的思考。
AR导览系统还原1940年代街景,扫描石板路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居民口述影像。地下展厅的全息投影剧场,通过光影再现鼎盛时期的巷道生态。
「我们不是在建造公园,而是为消失的城市制作三维标本。」——保育顾问林思齐
传统元素 | 现代表达 |
---|---|
私搭电线网络 | LED光装置《电流之诗》 |
天台佛堂 | 悬浮冥想空间 |
地下牙医街 | 多媒体艺术《疼痛档案馆》 |
部分学者批评园区过度美学化消解了真实历史创伤,而社区团体则肯定其激活集体记忆的功能。这种张力恰好印证了后现代遗产保护的复杂性——如何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守护历史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