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最早、收藏碑石最多的艺术宝库,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不仅珍藏了从汉代到近代的3000余方碑石,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然而,在文化遗产面向全民开放的今天,无障碍通道的建设成为衡量其包容性与现代性的重要标尺。
碑林博物馆的展陈空间以传统庭院式建筑为主,门槛、台阶等传统构造虽然保留了历史风貌,却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及推婴儿车的家庭造成了参观障碍。2019年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文化遗产场所应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碑林通过增设斜坡通道、无障碍电梯等设施,既保护了文物本体,又实现了“文化惠民”的实质性突破。
例如,在陈列《开成石经》的第七展室入口,原先需跨越15厘米高的石质门槛,现已改造为可伸缩的铝合金坡道,坡度严格控制在1:12的国际标准内。这种“隐形设计”既不影响古建外观,又能满足轮椅通行需求。
碑林的无障碍通道建设并非简单“铺坡道”,而是结合石刻文物保护的特殊性进行系统性设计:
路径优化:避开碑石密集区,采用外围廊道连接主要展室,减少人流对碑刻的触碰风险
材质选择:通道地面使用防滑系数≥0.6的微孔橡胶,既保证安全又降低轮椅滚轮对古砖的磨损
智能辅助:在颜真卿《多宝塔碑》等重点展区设置触觉导览图,盲文说明牌高度统一设定为1.2米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将无障碍服务延伸至数字领域,开发了语音导览App,支持实时字幕和手语视频讲解,视障游客可通过扫描碑石旁的二维码获取音频描述。
在国家级文保单位进行无障碍改造,需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碑林博物馆采用可逆性技术,如使用磁吸固定方式的临时坡道,重要活动时快速拆装;对不可移动的石阶,则创新采用液压升降平台,运行噪声控制在45分贝以下,避免对参观氛围的干扰。
这种精细化改造理念得到国际认可,2022年碑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地无障碍实践案例”。正如馆长裴建平所言:“让坐轮椅的观众也能近距离欣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笔锋,才是真正的文化平等。”
目前碑林已完成一期无障碍改造,覆盖60%的开放区域。下一步计划引入AI导航机器人,为视障游客提供实时避障指引;同时正在研发温感材质坡道,冬季自动融冰防滑。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特殊群体,更将提升所有游客的参观体验。
从石质门槛到无障碍通道,碑林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博物馆从“物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型。当千年碑刻与轮椅轮胎在同一空间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通道的打通,更是文明传承通道的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