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北市近郊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地质博物馆。这座活跃的后火山活动区域,以其丰富的地热景观、独特的火山地形和多样的生态环境闻名遐迩。
火山形成的奥秘阳明山属于大屯火山群,形成于约80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菲律宾海板块隐没至欧亚板块下方,导致地壳熔融形成岩浆,最终喷发造就了今日的火山地形。七星山、大屯山等锥状火山体,正是多次喷发累积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流所构成。
地热景观的展现阳明山的地热活动极为活跃,小油坑的喷气孔不断释放硫磺气体,地热谷的温泉温度高达90℃以上。这些现象源于地下残留的岩浆库,其热量加热地下水形成高温蒸气,沿裂隙上升至地表。硫磺结晶、喷气孔周围的蚀变岩层,记录了火山气体与围岩的化学反应。
火山地形的多样性园区内可见典型的火山地貌:马蹄形的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锥和爆裂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牛奶湖」——一种酸性硫酸盐温泉形成的火山堰塞湖,其乳白色泽源于水中悬浮的硫微粒和矿物质。
生态与地质的相互作用强烈的火山活动塑造了特殊的酸性土壤环境,孕育了箭竹林、芒草原等耐酸植物群落。地热区的极端环境更催生了嗜热微生物的演化,成为研究生命适应性的天然实验室。
持续的地质监测阳明山至今仍保有微震活动和地壳抬升现象,中国台湾地区气象部门通过GPS监测站与地震观测网,持续追踪火山活動。研究发现,大屯火山群具「复活型火山」特征,虽无立即喷发风险,但长期监测不可或缺。
阳明山的火山地形不仅是地质演化的活教材,更提醒我们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珍贵。下次漫步于硫烟缭绕的步道时,不妨俯身触摸那些温热的岩块,感受脚下地球脉搏的跳动。